【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 |
粤港边界30年 | |
http://www.CRNTT.com 2008-12-10 00:06:33 |
这一年,香港方面一共只截获了2万多名逃港者。这与70年代末动辄十数万人的数字相比,已经大大降低了。 70年代末的罗湖,满是鱼塘和草丛,甚至无法布置铁丝网。没有办法,边防部队就种植了剑麻作为阻碍,边防战士则站在鱼塘的围堰上值勤。 “对于偷渡,单纯靠拦截是很难的。”在粤港边防干了了20多年的刘柏林说。 深圳河最宽的地方也不过三四十米,成年男子不用一分钟就可以游到对面。而在梧桐山中的伯公坳,内地一方居高临下,几米外就是香港的打鼓岭,助跑几步就可以跳过去。 沿伯公坳西侧的一道峡谷就是内地、香港的边界,铁丝网就在浓密的树林中。这一片山中至今还有蟒蛇和野猪。如果一个人跑进去,几百人都很难找到。 就是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中,边防六支队执行着拦截逃港者的任务,一次又一次经受着人群的冲击。在70年代逃港潮最猛烈的时候,边防六支队是一个加强团的编制,全线一天抓到几百个逃港者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开放的边防公路 变化是从80年代开始显现出来的。 今天从深圳滨河大道经过,可以看到路南有一道绵延的铁栅栏围墙,墙那边是静静的河流和绿油油的山脉。这个看起来像公园的地方其实就是边防区,那条静静的小河就是深圳河。从滨河大道到河边,最近处不过20米。 深圳发展的30年,其实就是边防不断“贡献”的30年。 “深圳建特区,核心地带就是我们这一条边防区。”六支队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今天深圳地王大厦的位置当初就是六支队的指挥部,世界之窗里埃菲尔铁塔的位置则是四中队的营房。因为城市发展要土地,边防区就不断压缩、前移。后来滨海大道建成,边防巡逻路有的前移了几公里。 梧桐山里原来只有一条道路,就是边防公路。特区建成后,修了一条梧桐山隧道连接盐田与市中心。后来人流、车流增加,梧桐山隧道不堪重负。2000年前后,地方政府找到六支队,希望开放边防公路。 2002年底,边防公路扩建成的梧桐山盘山公路通车,当初嫌盐田偏僻的工厂又搬了回来,区外市民到盐田买房的比例也上升到10%。 边防的开放源自逃港者的减少。到90年代,每年逃港者已经下降到几千人。“我们询问那些外逃的,没有一个是踏实在家务农或者进城打工的。”刘柏林说,前些年曾经抓到一个20多岁的偷渡者,他觉得在农村种地苦就跑到深圳打工。没过几个月嫌赚钱少,就打算去香港发大财。 逃港者少了,80年代起入境的港商、台商多了。“过去他们怕部队怕得要死,你叫一声,他就规规矩矩地站在那一动不动。”刘柏林说,早些年边防部队的形象很“硬”。 “现在不行了,不管香港人还是内地人,走到边防区里也不怕当兵的,我们还得态度特别好地解释他进入禁区了,请他离开。”刘柏林说现在讲究的是文明执法。 1997年香港回归后,边界两侧的关系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六支队又与香港特区警方建立了联勤互动机制,每周双方碰面,还共用视频监控、通讯联络。 前些年,有一次香港特区方面因为重大活动抽调警力,边界上几乎都走空了。整条边防线几乎只有内地这边在值勤,防止各种偷渡和走私。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