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寻找张之洞:文革墓穴被挖尸骨命运多舛

http://www.CRNTT.com   2009-01-04 11:07:48  


 
  第一次入葬南皮

  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十五日,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张之洞被安葬在河北南皮县双庙村的张氏祖茔。与他一起合葬入土的还有早他多年去世的三位夫人。郁郁苍苍的园林中,“白花如雪,挽联似林”。诸多亲朋门生、王公大臣从京城赶来送葬。

  当地的老人说,在明清科考中,张氏族人先后考中进士以上的21人,举人50多名,秀才200多名,从七品知县到一品大员几十名,到张之万(张之洞的堂兄、早于张之洞入阁成为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张之洞,张家的声威达到鼎盛。如此门庭显赫之家,祖茔自然十分气派。张氏祖茔有上千亩,南皮东门张氏四门十八支的坟茔多在此处。

  张之洞的墓在这一大片墓园的东北角,占地近百亩。坟墓封土约3米高,底部直径近7米。高大的坟丘像座土山。四通大碑立在墓前。其中两通是神道碑,一为纪念碑,另一块是门生故吏们捐资所建的遗爱碑。遗爱碑的碑阴刻有张之洞兴学育才的事迹及捐资者的名字,在这堆名字里,包括了后来的“反清先锋”黄兴和革命元老之一董必武。神道两旁布立着青石雕刻的石相生,有石马、石羊、石猴等。松柏、杨柳、马尾松、白杨纵横交错,构成各种图案。四周松墙,内为柳城。张之洞的墓与父亲张锳墓、四世祖御史张淮墓、堂兄张之万的墓以及其他张氏支派的坟场连成一片,从南皮县城南崔秤砣村到双庙村,一片树海,郁郁苍苍,遮天蔽日。林间鸟儿无数,老鸹喜鹊成千上万,赶都赶不走。一到黑天,年轻人偷偷进去,上树用棍子打鸟,一晚上能打一口袋。由于有四五家佃户看护坟场,经常打扫,碑刻、石相生、树木都保护得很好,许多树木两人都抱不过来。坟场里刻石林立,来此凭吊的各界名流络绎不绝。

  张之洞入土后不到两年,清帝退位,清朝彻底土崩瓦解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人物,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孙中山在视察武汉时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认为张之洞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人才和思想等基础。而史学家们也对洋务派的实干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容易。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1937年6月,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惋惜洋务运动晚了20年。

  也许是在民间有着极高的认可度,也许是张之洞是有名的清官,在清末民初的乱世之中,张之洞的墓始终无恙。当地研究资料称,兵匪强盗曾多次光临张氏墓地,将守墓的高玉堂一家绑在树上,逼他交出财宝,张家坟场的一些坟墓多次被盗,但一直无人惊扰张之洞安葬之处。北伐战争期间,国民军一支部队经过双庙村,一个湖北籍的连长,带着全连士兵到张之洞坟前鞠躬致祭。

  “造反派”挖开张之洞墓

  转折来自于1950年代。重新被定性的洋务运动,成了“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洋枪洋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一个“洋奴”、“卖国贼”的墓自然是得不到保护的。来到张之洞墓地的不再是凭吊者,而是伐木者。“大跃进”时期,南皮县搞大炼钢铁,砍光了墓地周边的树木,偌大的墓园中,只剩下坟冢巍然,墓碑高矗,东倒西歪的石相生散落相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