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盐老大”的暴利 从何而来

http://www.CRNTT.com   2010-01-13 11:31:28  


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但改革之路注定不平坦
  中评社北京1月13日讯/网易评论频道近日发表一篇名为“盐业暴利的三大来源”的评论文章,表示“盐税在财政收入中已经无足轻重,与此同时,它也无关国家安全,完全不具备继续垄断的理由。盐业改革的阻力,主要还是在于产销上千元的巨额‘价格差’,说穿了,还是‘既得利益’四个字。”其内容如下: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正牵头制定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当前实行的食盐专营体制将被打破,食盐专营的体制和“盐业暴利”的时代或将终止。由于食盐价格总体来说尚在普通家庭承受范围之列,因此盐业改革并不如房价、电价、油价那样引人注目,消费者因其不合理的制度而支付的额外成本,也往往被舆论淡忘。盐业专营制度究竟在哪些环节出现问题,“盐老大”——盐业公司们又从哪些环节中获取暴利,其实和房价一样,值得我们关注。 
 
             采购:通过行政垄断压榨盐场 
 
  采购数量与价格,盐业公司一家说了算 
 
  并非所有的参与者都能从盐业暴利分一杯羹,作为食盐生产初始环节的盐场,日子便过得很艰难。
 
  中国盐业总公司在盐采购数量和价格上的绝对控制权,是造成中国盐业上游利润低廉,下游暴利垄断的主因。在其实际掌控的食盐专营等8项行政管理职能中,食盐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和年度计划的编制决定着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的命脉。每年年初盐业公司都会制定本年度盐采购计划:多少钱、买多少完全由盐业公司说了算。产盐企业只能将盐卖给盐业公司,其余流通手段出售的都算非法私盐。 

  垄断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资料显示,自1996年以来,食盐的出厂价基本没变,每吨三四百元,而盐业公司转手以每吨2000元以上的价格向零售商销售。中国盐资源比较丰富,每年原盐生产能力约为4100万吨,其中食盐1700万吨。每年食盐计划指标约700万吨,在产大于销的格局下,盐业公司的计划成了食盐生产企业的“命根子”,计划指标由盐业公司“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企业获取计划指标并不完全靠产品的质量、成本,关键点在“跑计划、跑关系”。有业内人士称,每年的食盐计划会已演变为制盐企业的“公关大会”。 
 
                  垄断逼迫盐场纷纷转产 

  盐价结构、销售体制的严重不合理,产销价格差异太大,造成盐业内部贫富的两极分化。一边是盐场濒临倒闭,盐民生活贫苦,年薪只有2500-5000元;另一边是负责销售的盐业公司收入居高不下。据透露,省盐业公司老总的年薪30-40万元,普通干部年薪10万元以上。“垄断—高价—加强垄断”,形成了一条“循环链”,以牺牲了制盐企业、用盐企业和社会的利益为代价,换取了盐业公司一家的独大。 

  这也导致众多盐场纷纷转产。浙江宁波新桥盐场原先有盐田2800多亩,目前只剩下800多亩的盐田和900多亩的海水养殖塘。而宁波下辖的余姚、慈溪、鄞县等地区原先都有盐场,其中慈溪的庵东盐场是浙江省最大的盐场,有“浙江盐仓”的美誉。2004年以来,包括鄞县联胜盐场、北仑盐场等多个盐田都转产成为滨海经济开发区。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