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推倒新建小学只能是城市的悲哀

http://www.CRNTT.com   2010-01-27 13:56:45  


 

  作为公共利益的学校教育,就这样让位于所谓城市发展的公共决策,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中,你会发现两者相遇的悲剧效应与真实肇因竟如此相似。在同是房产拆迁的电视剧《蜗居》中,宋思明以公共利益为名圈下中央商务区,底下干的却是土地倒卖的勾当,至于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城市中心的拆迁户们,这些真正代表着公共利益的民生利益却永远在他们的算计之外;而在“史上最短命学校”的现实中,同样为了圈下那块“大手笔”的中央商务区,1500万的纳税人钱财可以瞬间被打水漂,这还不算,一个好好的学校瞬间分崩离析,转学的转学,搬迁的搬迁,这其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乃至人力物力耗费又将是几何?

  当这样的公共决策只是主政者的自说自话,而没有民意参与,缺乏公众监督之时,它就永远只能沦为政府乃至部门的自我利益。在这样的决策中,纳税人的钱财可以随意挥霍,政令可以朝令夕改,权钱利益可以恣意追逐,它批着“城市发展”的皮,行的却是中饱私囊的实。

  这让人想到了那个世界闻名钉子户的故事。美国西雅图一位108岁的老太太在城市中蜗居40年,当拆迁的锄头挖到她那里时,早已对这座房屋产生情感的老太不愿搬离。于是开发商更改了原有的规划图纸,商业大楼忍痛留下了老太这一块地方的空缺,让老太能继续居住下去,工程总监甚至还从此照料起了老太的饮食起居。老太去世之后,这座城市商业中傲立的小屋故事则被称为现实版的“飞屋环游记”。

  这样的语境置换于福州那所新完工不久的小学,不禁让人叩问,为何政府宁拆一座投资1500万的现代化小学,也不愿出让一丁点政府利益,让这所小学存活下去呢?也许,什么时候,我们的公共决策者心中能真正怀揣公众,具备起码的人文公共情怀时,我们的城市才能真正回归民心,真正得到发展吧。(作者:李妍)


新闻链接一
 
学校“短命”皆因目光“短视”
 
  有听众近日向中国之声反应:福州市台江区内一所投资1500多万,刚刚全部完工的现代化小学即将面临拆迁。有网友称这所使用不到两年的祥阪小学是史上最短命的学校。(1月26日 中国新闻网)

  初听这个消息,与大多网友一样,笔者先是惊讶,然后是愤怒。1500万元是个什么概念?按照人均收入1000美元计算,大约相当于2000人不吃不喝干一年,相当于西部一些贫困县全年地税的一半。如此庞大的投入,就白白浪费了,的确让人扼腕长叹。

  这多少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一个百年名校,经过人大代表等各方人士奔走呼吁争取资金,终于“旧貌换新颜”,隆重的剪彩仪式的还历历在目,师生们的笑脸刚刚挂起,就“辛辛苦苦好几年,一下回到解放前”。这就跟一个饿极之人,被请上餐桌吃“满汉全席”,正欲动筷,却被人赶了出来,失望悲观之情可想而知。师生们被戏弄了一场,公众在忽悠之后,终于明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现实意义了。

  台江区教育局局长道出了学校“短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大手笔”的需要。言下之意,是为了当地政府更加宏大、更加壮观、更加庞大的政绩工程需要,因为“闽江北岸中央商务中心”将成为“沿江这个地方是最好的一个中央商务区。市政府的重点工程啊。听说这个地方会变得非常美丽,福州的品牌,世界之最的一角。”如此具有前景的规划,肯定令无数领导“心花怒放、心潮澎湃”。

  有人给台江区当局算了一笔GDP增长账,修学校花1500万元,加上折迁费再加上新修“商务中心”的投资,就可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增长。因为按现行GDP计算模式,无论拆修都能让其实现规模增长。无怪于,有人戏言,政绩都是“折腾出来的”,不执政水平如何,会折腾的就是能人。

  “政绩崇拜”论下的当政者多有狂热,“GDP至高论”让一些人的行为有些疯狂。不过,这种疯狂着实令人害怕,因为在“发展”的外衣下,一些地方在实行着“浪费、破坏、建设”的循环,至于是否关系民生、是否涉及浪费、是否求得公众支持,这些都无关紧要。更为重要的是,拆与不拆公众其实并无多大主动权,因为在一些决策者看来,支持与反对是不但是态度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再套上“长远发展”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谁影响本地发展一阵子,就会痛苦一辈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