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吉尔吉斯斯坦为何持续动荡?

http://www.CRNTT.com   2010-06-28 09:51:50  


6月27日,吉尔吉斯斯坦临时政府总理奥通巴耶娃在首都比什凯克议会大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讲话。奥通巴耶娃27日表示,吉尔吉斯斯坦合法政府将于7月10日之后组建。她说,目前在临时政府里担任要职的各党派领袖将于7月10日辞职,全力准备参加议会选举。由此产生的职位空缺将由新的人选填补。在此之后,临时政府将成为合法政府。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中评社北京6月28日讯/2010年6月11日,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城市奥什爆发民族暴力冲突事件,事态逐渐走向失控,截至6月18日已造成约2000人死亡,5000至6000人受伤。大规模骚乱引发美、俄、英、法等大国的持续关注。俄方称19日已经收到吉尔吉斯斯坦临时政府第二次要求派兵的请求,但眼下尚未作出最后决定。有分析称,尽管眼下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局势趋于平稳,但在27日新宪法草案举行全民公决的前后,仍有再度恶化可能。新华网今天登载文章”吉尔吉斯斯坦为何持续动荡“,详细内容如下:

  相比中亚其他四国国内局势稳定、经济平稳发展,吉国为何陷入长期动荡?相比以往俄美积极介入吉国事务,此次俄美将扮演何种角色?为此,本报编辑部特连线本报常驻吉尔吉斯斯坦记者孙长栋和复旦大学年轻国际问题学者沈逸,就有关问题进行解读。

  “颜色革命”惹的祸?

  孙长栋:用“颜色革命”解读两次政权更迭不完全合适,主因是吉国缺乏“现代民主”的传统。

  吉尔吉斯斯坦时隔5年(2005年“3.24事件”和2010年“4.7事件”)先后两次发生政权非正常更迭,并导致政权更迭后国内局势长期动荡,其根源在于吉国仍处于“民主”体制形成过程中的阵痛期;或者说,目前吉国的“民主化”进程与该国社会政治经济现实不符。

  在记者看来,用“颜色革命”来解读吉国的两次政权非正常更迭并不完全合适。将吉国两次政权更迭称之为“颜色革命”,言外之意这是由美国或俄罗斯等外部势力主导的。但据记者实地观察,美国和俄罗斯等外部势力虽然在吉国的政权更迭中或多或少地发挥了作用,但主因仍是吉国缺乏“现代民主”传统所致。

  相对于中亚其他几个邻国,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体制氛围看似是比较“民主”,甚至被称之为中亚地区的“民主之岛”。从历史上看,吉尔吉斯族从未形成过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吉尔吉斯族,各部落之间在地域上相对隔绝。只有在遇到抵御外敌等重大问题时各部落会聚到一起,共商大计;而平时各部落则基本各自为政。历史和地域的特色令游牧的吉尔吉斯族形成了崇尚自由的民族性格。

  但是吉尔吉斯族的自由传统是基于游牧文明基础上较为原始的自由,不可能顺理成章、一帆风顺地过渡到现代的民主体制上来。

  独立后的吉国在确立何种政体的问题上仍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在独立初期,三权分立导致吉国政令不通,原本看似合理的权力平衡和相互制约演变成为无政府状态和不负责任。而在之后的总统制政体下,总统大权独揽,失去了约束的权力导致家族统治和贪污腐败;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参政的反对派,则不择手段地借助国内外各种力量通过暴力夺取政权;普通民众或期盼“强人政治”,又无法忍受强权下的贪污腐败;或者期望民主,又无法忍耐权力争斗引发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停滞。

  在未找到一个合适的政体、能孚众望的民族领袖式的人物也尚未产生之前,政权的非正常更迭令吉国徒有其形的民主政体更加支离破碎。政变式的政权更迭一方面既损害了合法获取权力的游戏规则,又同时导致政权突然出现真空。在政权非正常更迭后的这种近乎于无政府的状态下,各派政治势力不顾一切地去攫取权力、犯罪集团和暴乱分子趁火打劫,这便演变成一场混乱的、旷日持久的权力和财富争夺盛宴。政权非正常更迭后,吉国政治和社会局势长期陷入混乱状态成为符合逻辑的一个必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