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野鸡大学”:一部美国教育创业史

http://www.CRNTT.com   2010-07-15 11:40:47  


 
  “野鸡大学”曾扮演过重要角色
 
  “野鸡大学”普通人获得学历门槛降低 
 
  《赠地法案》使得普通人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相比起传统的教会、私立大学,当时的“野鸡大学”课程简单、学生年龄不限,学习时间可长可短,这是非常松散的大学学习制度。但是不要小看这种新型大学的社会作用,它改变了美国人对知识和社会对知识需要的看法。以前种果树、养牛、种玉米被看成是不需要专门知识的,现在有了大学,从事这样的事情也需要有专门知识了,知识和教育背景甚至成为从事这些职业的一个条件。因此,大学的文凭和学历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要求获得大学文凭的人也就空前地多了起来。
 
  促进了普通高等教育和实用技能的普及 
 
  早期的“野鸡大学”大大扩展了受教育范围,美国平民因此学到当时最有效实用技能。虽然此类大学里学习的并非传统大学里哲学宗教等等博雅教育,但也使得更多的平民掌握了农业科学知识懂得了施肥和改良奶牛、猪等动物品种,也学会了给猪接种预防霍乱疫苗,耐旱抗锈病的小麦新品种也开始广泛推广,提高了美国工农人员尤其是农民的技术素质和农产品水平。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不仅最大程度地适应了美国教育的时代特点,普及了农业知识,还开创了多样办学形式的先河和典范。 
 
  昨天的“野鸡”演变为今天的名校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美国人对教育的态度也随之改变,逐渐把教育作为神圣的事业看待。所以当时多数人想做些公益事业或慈善事业,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为教育事业捐献。而有些富裕的人,则更喜欢拿出相当资金自己开办各种学校,一开始规模小,多是职业训练、“皮包公司”,即所谓的“野鸡大学”;而有些“野鸡大学”经过几代人心血的投入,也像哈佛一样成为了著名大学。哈佛大学1636年建立时用的是“剑桥学院”的名号,尽管它和英国当时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剑桥大学毫无关系,1639年接受了约翰•哈佛捐赠的四百本书,780英镑财产就改名为哈佛学院,所以人们称那时的哈佛为“野鸡大学”也是毫不过分。

  分化变质的“野鸡大学”

  第一波变质潮:为迎合日益增多的文凭需求 
 
  美国大学的发展中有重要的民主因素,获得知识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他们上大学甚至不单纯是为了找到相应的体面工作。有许多职业工作,其实没有上过大学的人也能做,但有大学文凭的美国人做了,也不觉得丢分。令美国人感到骄傲的是:“我们的青年人大约有1/3要上大学,而欧洲国家的男女青年大约只有1/15或1/20是大学生。但在欧洲人看来,这些美国人大多数都不是大学生,他们并不是为从事某种专业学术活动而作准备的学生。” 
 
  但是,也恰恰因为美国大学生太多,所以没有大学文凭的人在工作市场上的机会就受到挤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于是买文凭便成为他们补偿自己不利条件的一个手段。正因为社会中有对假文凭的需要,自然就会出现供给。于是便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波的野鸡大学变质潮:给那些需要文凭,但又不想真的进大学学习的人们提供现成的“学位”。1876年,主管美国教育的伊顿(John Eaton)称“文凭工厂”大学是美国教育的耻辱,可见这个问题当时已经相当严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