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台湾防灾各做各的 落伍没效率

http://www.CRNTT.com   2010-11-04 11:32:55  


惨剧难忘,陆客会将苏花公路视为畏途。
  中评社台北11月4日讯/“每次风灾过后,均会引发政治口水战及社会争议。期盼政府防灾救灾之运作方式与体制,能做最佳的因应调整,让老百姓免于灾害的恐惧,这才是台湾人的福气。”《联合报》今天登出文化大学副教授杨之远、天气风险公司总经理彭启明的文章“防灾各做各的落伍没效率”,文章内容如下:  

  从去年的莫拉克,到今年的凡那比及梅姬,每一次台风都造成社会动荡及政治争议,但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也未见政府深入检讨或改进。

  在台湾,自动雨量监测系统之设站密度很高,且系统功能近年来也发展得不错,但还是要加强预报人员主观天气预报的经验,及气候研究分析能力。对于台风警报、停班与停课标准,除风速外,雨量也必须纳入警戒标准。

  另外,“观光局”应随时掌握各景点之安全风险,并统计各景点在不同季节发生灾害的频率。这次宜兰、苏澳及花莲地区连续豪大雨,旅行业本应清楚苏花公路的危险性。“观光局”对旅行社,宜加强类似气候安全的教育及考评,建立适当的旅游安全通报系统。

  而“交通部”公路总局应随时掌握各公路、桥梁之安全,及其于强风豪雨下之脆弱度,提出预警,或与气象单位联系,发布相关路况警讯,甚至可与“观光局”联系,劝导观光客及民众避免行走危险路段。

  在气象学上,每小时降下30至49毫米的雨量就像水桶倒下来的雨势,而每小时50至79毫米的雨量就像身在瀑布当中,每小时80毫米以上,便会令人有无法呼吸的压迫感。

  这些雨量带来的实质意义,许多进驻防灾中心的政务高官并没有能力认知,更无法做出迅速、正确的决定。而现有防灾系统需等海上警报发布后才启动,陆上警报发布才进入一级警戒,应变的速度明显不够快。

  根据这几次经验,“中央”应该成立专职、常设之防灾总署,指挥官应为曾经担任地方县市长、熟悉地方业务,并了解“中央”政策之政务官。其辖下须有各种专业领域,例如土石流、气象、水文、海象、水库等事务部门,最重要的是,现有之防灾体系属被动接收各部会之资料,这种防灾体系相较于先进国家已属非常落伍。

  防灾总署应将各部会之即时信息,整合到一个平台,内容包括:各县市可用之救灾机具数量,气象观测即时信息、环境监测信息、河床水位资料,以及水库水位资料、土石流监测信息,甚至各地避难所位置、病床数目等。

  防灾总署之工作应为全年无休,才有充分时间预警,让民众及相关行业可提早做好准备。同时掌握即时信息,有效分配救灾资源,充分发挥救灾效能。

  每次风灾过后,均会引发政治口水战及社会争议。期盼政府防灾救灾之运作方式与体制,能做最佳的因应调整,让老百姓免于灾害的恐惧,这才是台湾人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