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全民“恋考情结”影响高考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1-01-13 10:59:20  


 
  目前高考基本维持的全国统一考试模式,曾产生了良好的效应。但随着近年高校扩招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单一统考模式和“以分数为准”的单向评价标准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关键是,单一的大规模统一纸笔测试往往会经由模式化而走向僵化,它自身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诸多“办不到”——如,创新型人才难以从中考出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考出来等。 

  第三是投机心理。投机心理在高考中表现为各种作弊行为。尽管作弊不可避免,但如何对待作弊却是衡量一种考试文化的试金石。社会对考试的热衷和关注,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对考试的社会监督氛围,另一方面,由于过于“恋考”,考试在社会成员心中所占地位“超重”,又往往使一些人为获得考试带来的利益而不惜铤而走险,而且社会还形成了一种对作弊既宽容又喊打的奇特现象:宽容往往是涉及自身利害时的宽容,喊打的对象也主要是他人、是“社会现象”。譬如一位父亲为自己孩子高考、工作安排四处奔走,可视为不正之风,但又会被认为是“舔犊情深”的表现;一个考生考场内偷看,可以被看作破坏考试规则,是违纪舞弊行为,但又会被认为是学习负担太重,工作太忙,情有可原。社会舆论之所以对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表现出深切的质疑,也是基于对作弊心理的深刻体察。这也对高考改革的“步幅”产生了影响。 

  第四是伪科学心态。即对待考试的非科学态度,它没有真正将考试作为一项科学的事业来对待,科学办考,努力提高考试的科学性;而是高喊科学办考,实际工作中不愿意真正花费时间、花费人力物力来提高考试的科学化水平,也不愿意真正面对科学公平的考试,更多地是将考试作为一种公平的象征,立在那里作为标志。对考试,只求设立,不管科学与否;只求拥有,不思改进。这种伪科学心态由来已久,也算是一种“文化遗产”。 

  考试对于政府、对于学者来说可能是重要的政策和宏大的理想,但对于考试机构来说就是细节和技术。在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用二十多年推广标准分制度却全面失败,充分说明了考试科学化之路的艰辛。 

  应该注意到的是,伪科学心态对民众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每当高考改革深入到一定层面时,由于“分层施考”、“分类施考”的需要,在高考科目设置、分数解释等方面较之以前稍显复杂时,人们就会议论说“太复杂了”、“无法理解”等等,对改革抱怀疑和不支持的态度。灵活多样的设考原则和路径探索在求简求易的传统思维面前总会很快败下阵来,高考科学化进程更是步履维艰。 

  在上述四种强大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惯性影响下,凡涉及到个性化、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和录取方式改革,必然招至公平与否、是否腐败的拷问。这种拷问当然是无可厚非的,这正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是因为害怕拷问就不敢改革、害怕可能出现的不公就拒绝一切改革,也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