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王绥琛:陈凯歌的问题所在

http://www.CRNTT.com   2011-02-26 08:58:32  


 
  他分寸掌握得很好,通过遵守和维护自己的界限,他建立起他的尊严。这种尊严又如此收敛、内敛,不事声张,绝不带有丝毫挑衅的意味,后者仅仅是一个自卑或自暴自弃的人所为。两人之间的张力就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平等则建立在张力的基础之上:有对抗也有让步,有抵制也有合作,有竞争也有分享。与其说这是 “一部励志的电影”,如许多人所说,不如说这是一个有关平等的故事。这位平民矫正师以他从容、尊严以及幽默,唤起了国王平等待人乃至待己的感觉,唤醒他人性中柔软自然的一面,借此唤回他伸展自如的舌头。显然,这里的“平等”,不是通过处在“较低”位置来实现,像在陈凯歌的电影中那样,而是平等地尊重不同身份的人们,较低身份的人们同样有着自身不可侵犯的尊严。

  当然在某些时候,会令这位约克公爵后来的乔治六世感到不满。这种情况下就得靠这位大人物的悟性了。他若是天性愚顽,别人的话什么也听不进,那么任何人无计可施。然而正如矫正师没有什么特殊的属于 “平民的人性”一样,这位锦食衣帛的人物也没有所谓特殊的属于“大人物的人性。”在恰当的引导下他终于开了口。小时候因为左撇子、因为膝盖外翻被严重纠正过,他的奶妈对他甚至非常恶劣,这些都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来创伤。对他的口吃,家庭成员从哥哥到父亲,也采取了嘲笑或不能容忍的态度。

  他们吵翻过不止一次,病人不止一次离开。有时候是因为失去信心,但是每次又主动返回。当他继位之后,再次来到矫正师的寓所,以英国人特有的含蓄表示道:“等待国王的道歉,可要耐心等上好久。”矫正师的训练稀奇古怪。除了“不顾体面”做各种肌肉放松的训练,还有故意激怒病人,让他感到需要发火,需要骂人,让他发现在骂人的时候他居然一点都不结巴。于是观众们就在银幕上看到了这位 “史上最庄重的国王”(为了克服结巴不得不放慢语速),在矫正师的引导下脏话成串地飞出,骂得十分在行。它们所带来的一个麻烦是,这部影片在美国上映时,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R级(限制级,17岁及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人陪伴才能观看)。哦,这在中国人看来多么冤枉啊。其中爱德华八世毅然投入已婚女人辛普森夫人的怀抱,居然一点没有铺张渲染。基本上可以想象,这个题材如果落在现今中国导演手里会是一个什么状况。

  整个二战期间国王乔治六世发表演讲,都有这位语言导师陪伴在场。影片结尾描绘他在战争爆发时的九分钟讲演令人动容。国王站在麦克风面前,矫正师像指挥一样,站在国王面前,流畅地指挥着国王口里吐出的那些词,像指挥一个乐队。他们配合默契,完成了一项可以载入史册的演说。在这位国王的个人简历上,人们没有忘记写上尤其是在战争初期,他如何发表了鼓舞士气的演讲。

  国王的毛病并没有根除,影片的结尾仍然留有余地。随着这部影片的上映,最近有消息说,丘吉尔当时曾下令英国广播公司对于口吃国王的演讲进行剪辑,掩饰国王这个令人遗憾的缺陷。当时没有磁带,只有金属唱片,整个工作很复杂,但是一切进行得顺利。那肯定是矫正师的工作之后第二道工序了。这位丘吉尔先生在影片中也有出现,他告诉国王乔治六世,他本人原先也结巴,于是发明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嗓音。

  当影片中的老国王对他的儿子说起时代变了,从前的国王只需要骑在马背上,现在却需要对着麦克风像一个演员那样争取他的臣民,令人想起另一部英国影片《女王》(TheQueen,2006)。这部影片的故事起因是戴安娜王妃车祸去世,焦点在于皇室如何在民众的压力之下调整自己的态度。新上任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坦诚、及时地向皇室传达了民众的愤懑,帮助女王伊莉莎白了解舆情,令她最终来到民众当中公开悼念戴安娜,重建她本人及王室的声望。这部片子中乔治六世的妻子已成一垂垂老者,与《国王的演讲》中的海伦娜有着天壤之别。因为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尚在人世,并且所采取的是深景深的手法,造成一种接近纪录片的效果,因而这部片子最初看起来是一个活脱脱的山寨版,令人难以置信。只是随着剧情的展开,才显出它风口浪尖的尖锐性。据说女王本人看过这部影片,对于如此塑造她本人,她宽厚地表示“挺有意思的”。涉及如此重要国家领导人的题材,在他们那里显然没有经过报批,后果也不十分严重。2010年传出,布莱尔的回忆录《旅程:我的政治生涯》中,他抄袭了电影《女王》中的某些台词。

 (崔卫平,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理论和当代中国先锋文学,近年来同时从事思想文化评论写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