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丁力:从“办大事”谈起

http://www.CRNTT.com   2011-08-20 11:02:59  


 
  三不朽与道统

  在全盘西化时期,“历史分期”是一门显学,剪刀手们按照外国理论的图样裁剪中国历史,对祖先的遗产痛下剪刀,历史和文化都只剩下一堆碎片。现在那些人又在强调中国“特色”。他们摇身一变,自封为那堆残破碎片的守护者,好像站在他们不知道如何拼接的碎片上就可以对抗变革。

  当我们相信历史在进步时,却被带入历史最野蛮、最愚昧的阶段。现在,除了那些碎片之外,只有赤裸裸的权力和金钱,许多人似乎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因此,“办大事”的气氛也越来越浓厚了。

  宋儒朱熹也要“办大事”。他的“大事”观与孟子的不同。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如果统治者“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易则如反掌;如果统治者“无恻隐之心”,则“非人也”——简直不是人哪!新儒家朱熹严正指出:“做大事,岂可以小不忍为心!”(《朱子语录.论治道》)这句话是他的指导思想。朱熹直截了当地否定了儒家亚圣的教导,把怜恤之心视为“小”。他倡导理学,要以冷酷之心“做大事”。这个传统,清朝人戴震斥之为“以理杀人”,民国人鲁迅称之为“吃人”,今天似乎又走“红”了。

  朱熹的“大事”属于今天的意识形态的范畴。这种“大事”最后往往被证明是荒诞和残忍的。层次较低的“大事”,如一个又一个运动会,最后只剩下虚荣、浪费和折腾;动车或高铁一类的“大事”需要以平常心去认真做,不然就会在腐败中草菅人命。这些“大事”不是经济动力,更不是社会动力。

  真正大事的起点是百姓的日常生活。明朝人王艮说:“百姓日用即道。”这个立场是对理学的反动。在政治中,这种真正“以民为本”的思想虽然不是来自民主制,却只有在民主制中才可以做到。只有在百姓有了政治权利之后,他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够成为统治者的“道”——治道的目标。

  相比今天的“大事”,还有其他更大事。

  《左传》有“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之言,这三者“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因此被称为“三不朽”,而福禄祭祀都是有朽的。“三不朽”是没有宗教的国家中的宗教,为后世的追求目标。现在看来,三不朽与维柯、索罗金的三个历史时期划分有某种微妙的暗合之处,虽然三不朽的追求目标自有高下之分,与时代无涉。无论怎样,三不朽的目标都可以高于“大事”。

  此后,儒家建立了道统。这个思想是孟子确立的。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孟子.公孙丑下》)王者是“三不朽”兼备的圣人,而早期儒家的圣人只能是最高统治者,从尧舜禹开始,到周文王和周武王结束。儒者把他们放在辅佐王者的位置上。孟子按照以往的规律,期待每500年有一位王者出现,但他失望了。从周初到孟子已经过了700多年,仍然没有新的王者。

  历史周期有时是很漫长的。王道的消失已经3000多年了,自孟子以来也有2000多年了。也许该有王者和王道了,当然是现代意义上的。现代的王者只能是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的时候,王道才有可能出现。

  可以肯定,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历史周期的上升阶段,虽然新的历史高峰还很遥远。无论历史是直线的还是循环的,中国都要向前走。

  (原题:从历史哲学展望历史高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