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7-23阴影下的动车司机

http://www.CRNTT.com   2011-08-24 11:01:50  


 
  事发第二天,一篇署名南昌铁路局党委宣传部的文章写道:“在千钧一发之际,值乘D301次动车组的福州机务段动车司机潘一恒及时果断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并坚守岗位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紧握的闸把穿透了他的胸膛,献出了他年仅三十八岁的生命。”

  战友

  官方的表态已经给予潘一恒极大的肯定,但截至本文发稿时,铁路部门与潘一恒家属关于评定潘为烈士、为亲属安排工作等问题仍未达成一致。在距事故地点仅一公里的一家幽暗陈旧的宾馆里,潘家20多名家属笼罩在伤痛、绝望和不知所措中。

  潘一恒的死讯让这个传统的农村家族陷入绝望。无论怎样强调潘一恒对这个家庭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妻子黄海玲在家照顾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失地多年的父母,将后半生的全部指望寄托在儿子潘一恒身上。

  1989年,农家少年潘一恒初三毕业在即,班主任建议他报考中专,这样可以早出来工作,减轻你家里的负担。潘一恒顺利被广州铁路机械学校录取,村中四邻震动。这意味着,他将在四年后进入铁道系统,成为“公家的人”。

  在亲戚的帮衬下,潘一恒顺利完成四年学业。当年的班主任蔡勤生回忆,“潘一恒是福建农村过来的孩子。他十分老实、稳重,不张扬,是个内秀型的学生,内敛和低调,不善于表达自己。”

  但十几年后,潘一恒在同事眼中的形象却完全颠覆了这个结论,整天乐呵呵的。

  1993年,潘一恒毕业回到原籍,在福州机务段从蒸汽机车司机干起,一路进阶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直至动车司机。

  “他跟我们不一样,”袁天成说,“他不抽烟不喝酒,喝一口酒脸就红,也极少打牌。”在铁路系统里,潘一恒的好人缘全凭一副古道热肠。在福州动车所职工公寓,他有时下班休息,还会帮服务员一起打扫。

  但是大家仍然乐于跟这个“永远笑嘻嘻的”年轻人聚在一起。他打招呼的方式是“哇,又见到你了!”或者“哎呀,好久没见你啊”。不需要酒精,不需要麻将,乐天派潘一恒以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在同龄人里找到了共鸣。

  在福州机务段,与潘一恒有类似成长经历的动车司机不在少数:他们举止斯文,身上没有老火车司机的“痞气”;与都市白领相比,他们多了几分工友间的那种豪爽和仗义。“我们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袁天成喜欢拍拍同事的肩膀,眼睛里闪着光芒。

  他们求知欲强,会为一个技术问题认真地辩到面红耳赤。他们一样对7.23事故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他们的惊讶比我们更多。在动车“跨越式发展”的年代,他们驾驭着“最先进的技术”,却不得不受命于脆弱的管理。

  司机们一般很少跟家人谈工作,他们不想让家人担心。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份收入稳定、衣着体面的工作并不需要家人太多的担忧。按照庞勇的说法,“那就跟逛超市一样,遛一圈就回来了。”

  但7.23之后,许多家在外地的司机家属们纷纷赶到福州,他们忧心忡忡地告诫亲人:每天上下班都要打个电话报平安,你不知道我们有多担心你。“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庞勇感叹,纵使动车司机的心理素质再过硬,那些多出来的挂念,也只会让原本就低落的心情又添了份忐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