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拯救世界经济还必须依靠美国?

http://www.CRNTT.com   2011-11-18 11:12:44  


 
此时搞基建最划算且能刺激经济

  要知道,这些都是省不了的钱。即使按照私有化的模式把公共设施转入有偿使用,也要先兴建后收费。而现在修建是最便宜的时刻。毕竟世界仍然处在大衰退的谷底,工价、材料都很便宜。一旦经济恢复,对交通等基础设施使用的就会更多,超载的压力更难顶得住,兴建的价格也会飞涨。一句话,美国正在错过良机。

  2009年将近800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计划中,给基础设施建设的钱不过才100亿,可谓杯水车薪。最近美国参议院的所有共和党人协同两位民主党人一道,封杀了区区6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计划。而现实是,对现有的基础设施修修补补就需要两万亿。不久前耶鲁经济学家聚集一堂为美国经济把脉。在会议上,斯扬纳科普洛斯(John Geanakoplos)教授提议政府成立专家委员会,调查和规划未来十到二十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席勒(Robert J. Shiller)也建议成立联邦雇用储备署,在经济衰退中搜寻锁定急需修建的基础设施。他声称,如果政府不采取果敢行动,就不可能使失业率迅速下降。

  当然,质疑的声音并非没有。有人指出,未来技术、经济和社会变化莫测。现在大修基础设施,根据的不过是昨天的模式。烧了那么大把的钱,修建了过时的设施怎么办?这并非全无道理。比如,克林顿九十年代初上任时的一大理想,就是让美国像日本那样,用新干线式的高铁把各大城市联网。但是,等到他卸任时,美国的新干线还无影无踪,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则把美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编织起来。再远的例子,是十九世纪末联邦政府鼓励刺激起了铁路泡沫。如今到美国旅游悉心观察,就发现废弃的铁路无所不在,大多被改造成非机动车道,供健身休闲之用。在当时铁路大跃进的时代,没有人想到汽车和飞机会把大多数铁路线给淘汰。

  但是,这派批评很难令人信服。十九世纪铁路泡沫的破灭虽然引起诸多经济阵痛,但总体而言,当时的铁路热还是功大于过。没有当时的铁路建设,西部不可能有现在的发展。克林顿固然没有建成美国的新干线,但并非新干线在美国不该建。事实上,面对能源危机和地球暖化,欧洲国家纷纷走向非汽车化的低碳之路,用轮轨铁路连接城市和城郊的交通。美国在这方面还乏善可陈。况且,对现有设施的修补已经是不得不为的事情。对未来四亿人的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全靠私有企业纯属天方夜谭,主要还是要通过公共权力和公共投资来完成。在当今的信息密集、言论高度自由的时代,私人企业的创意会迅速被政府吸收。事实上,2008年大选时,一向主张小政府的共和党候选人,也在那里大谈修建高速铁路。可见,两党在基础设施的问题上,并非全无共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