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正视经济周期逻辑

http://www.CRNTT.com   2011-11-29 08:24:20  


 
  外部冲击和宏调主导短周期

  文章认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经济的短期波动幅度和过去比较显着下降,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市场价格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大。在面对供给或需求变化时,价格的弹性变动调节了消费和投资行为,吸收了部分冲击,降低了经济活动的大起大落。

  其次,增长的制约因素从供给向需求转化。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从短缺型经济过渡到供给充分型经济,短期内制约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供给短缺,而是需求不足。因此,以总需求管理为导向的反周期宏观政策有了较大的操作空间,对经济的短周期波动起到抑制作用。

  从拉动总需求的三驾马车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出口和投资的波动性较大,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则相对稳定。具体而言,1995年以来中国GDP增长的两次低位分别位于1999年和2009年,均受到了外部冲击的影响;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均造成出口大幅下滑。相对于出口主要受外部冲击影响,投资波动的原因则更为复杂,其中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主要由企业进行,其波动既有自身内在的周期性因素,也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

  由于经济增长更多受到需求波动的影响,总需求管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在短周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宏观调控政策主要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构成,在中国主要体现为对投资的影响。财政政策直接影响到政府主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而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和信贷条件影响更广泛的投资。

  货币政策有明显的逆周期特征,尤其是对外部冲击的反应。在面对外生冲击时,为了避免经济增长大幅下降,货币政策放松,支持内部需求。相反,在总需求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加大时,货币政策则紧缩。

  政府主导的投资存在一定的政治周期,体现为政府换届和五年计划对基建投资的影响,其特征是每届政府任期内,或每个五年计划期内,都存在一次基建投资大规模加速的现象,一般发生在每届政府的第一年或五年计划的中期。

  宏观政策对增长和通胀的滞后影响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内在原因之一。历史数据显示,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通胀存在显着的滞后作用:一般信贷增速领先经济增长1个-2个季度,而经济增长领先通货膨胀3个-4个季度。政策的滞后影响若和新的外生冲击在同一方向叠加时比如政策紧缩加上外部需求突然下降经济的波动幅度就会超过政策调控的意图,反之亦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