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国为何“四周皆敌”

http://www.CRNTT.com   2012-02-05 10:08:54  


 
  许曼:谢谢黄老师的精彩发言,刚才黄老师提到了一个邓小平提到的韬光养晦,即使中国韬光养晦他能不能制止别的国家的想法,这个我看了一篇关于兰德公司最近的一篇文章,它其实非常明白中国到底想干什么,在今后20年的中国国防预算可能会超过美国,但是可能是一个强大的领土,但是中国不是谋取领土扩张也不是对邻国发挥影响,中国对除了周边以外的其他的地方在防务方面没有任何兴趣,尽管中国的政策很谨慎与务实,但是与美国发生冲突的风险依然存在,那么美国的策略是什么呢?美国会一直保持在亚太地区冲突的情况下进行威慑,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一些策略,其中一个重要的就是美国为中国提出了个人的支撑,所以我个人即使中国韬光养晦能不能防止中国周边的那些敌人,这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有请深圳社科院的魏老师给大家进行进一步的评点。

何种敌人,如何认知?

——从周边国家看中国崛起的安全困境

  魏甫华:实际上我是没有这个能力来评论丁老师这个极具挑战性的话题的,丁老师的东西我一直在看,在学习,他今天讲的这个话题,其实要跟他之前发表的一篇很重要的文章联系起来读,才能够理解他为何这么重视这个话题,以及他是如何分析的。这个文章是他于2001年5月发表在台湾《联合报》和北美《世界日报》上的《拖垮苏联的套索正抛向北京》。他在文章中写道,“(2001年)3月解密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冷战文件显示,“雷根(大陆翻译为里根——编者注)1980年代强大有力的、耗资巨大的军备,促成了苏联的垮台,因为它衰弱的经济支撑不了与美国相匹敌的军备。”这个评估与俄国的资料互为印证。曾任六位苏联首脑外交助理的GeorgiArbatov在回忆录《制度》中说(p.203)“美国人很快就算出来,在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只有美国及其盟国的1/3至1/4的情况下,军备竞赛提供了一条于他们而言绝对可靠的途径来损耗苏联的实力,最终有可能通过经济消耗战来完全击溃苏联。正是在雷根执政的最初几年,制定了竞争战略的构想和军备计划,其目的专在‘使苏联以往的国防投资过时’。他们凭借自己的方案,迫使我们在最不利的、昂贵的、拖垮我们的环境中进行竞争。”丁老师认为,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崩溃,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很重要的历史遗产,应当好好研究。苏联的崩溃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一个很重要的崩溃动力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美国战略的误判导致的结果。国际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影响一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今天看中国崛起的问题,同样要在这个国际体系框架下来思考,否则我们就会犯错误。而目前国内的有关言行似乎正影响着国家战略走向这个错误。而这正是丁老师提出“中国为何‘四周皆敌’”这个问题的深切根源。

  苏联垮台后,中国自然作为一个相当体量的大国成为美国的“首要敌人”。后来这个事情由于拉登在美国本土发动了2001年“9.11”恐怖主义事件,使得美国战略实行了重大调整,恐怖主义称为美国战略的头号敌人。所以,单纯从国家利益角度,我们之所以获取了十年来中国最好的国际和平发展空间,我们应该感谢一下这位拉登同志,当然,这是半开玩笑的话。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讲的是什么意思?其实亚洲一直是美国的战略核心,套用句现在流行的话说,不管你注意或者不注意,美国一直在那。美国重返亚洲,是不是就是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围堵,它就是中国最大的敌人?因为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一个最主要的关系就是和美国的关系。美国和东盟,美国和中国,中国和东盟,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中国和周边国家以及地区之间权力的三角关系。我们以什么样的思想框架来认知这种三角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三角关系各角度之间的度数变化。

  亚历山大.温特讲国家间的无政府状态并非国家间关系的历史前提,而是国家间互相博弈互相建构出来的结果。他讲国家间的政治文化存在有三种,一种是霍布斯文化,国家间以竞争为主,这就是黄有光老师刚才对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区分提出来的,国家之间以利益为基础,以竞争为手段。一种是洛克文化,国家间以合作为主,这是二战以来国际关系一个非常重要的推进,国家之间的关系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因素,就是人权、尊严等道德因素。一种是康德文化,国家间以友谊和和平为主。康德文化还不是现实,顶多也只能是部分区域组织内部,一种次国际体系的文化,它可以说是我们欲求的一种国家间政治文化。也就是说,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国家间政治文化来认知和周边国家之间是关系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将塑造我们和周边国家之间的秩序类型。

  中国是否“四周皆敌”,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对中国崛起的安全困境的分析。修昔底德在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时候,他分析了这场战争的原因,他认为雅典的崛起导致了斯巴达的恐惧,这是战争的起源。修昔底德这一分析构成了后来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所谓安全困境,就是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动必然消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而一个国家感到不安全,它就必然会增加军事方面的投入和行动,而这种军事的投入和行动又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于是迫使所有国家参与到这个军事备赛的困局中来。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讲1500年以来整个全世界的现代化的进程都是大国关系的实力对比所推动的,这个实力主要是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世界历史的逻辑实际上就是大国此消彼涨兴衰的逻辑。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它的崛起势必对当今世界的霸权国美国形成巨大挑战。虽然我们讲中国要和平崛起,但是从欧洲的历史经验看,大国的崛起几乎没有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达成的,即使像美国从英国手上和平地接受霸权领导国地位,美国和英国之间并没有爆发战争,但却是在发生了两场世界大战一战和二战之后,通过战争导致两国实力对比巨大的变化之后才得以发生的。其次,并非所有崛起国都会顺利接班,从历史经验看,大多数的崛起国都是在崛起过程中衰败了的。日本,德国都是。苏联也是,在二战之后得以和美国分享世界霸权领导者的国际势力范围,但是最后还是被美国给竞争下去了。在同一个国际体系里,一个霸权国家总是不会允许另外一个霸权国家跟他分享这一个权利,这是大国发展的经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