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明星村是集体经济之功? | |
http://www.CRNTT.com 2012-03-26 09:36:57 |
富裕跟分不分家无关,跟敢不敢经商有关 我们来看看长江村的致富之路:1972年,长江村副业办公室主任李良宝用大队里凑出的700元经费,带领6名农民在老夏港河畔筹建2座小砖窑烧砖起步创业;1973年,李良宝带着副业队用搞运输、办窑场积累下来的资金,购买10台仪表车床,办起了长江五金厂,当年即盈利近8000多元;1978年,长江村的长江工业总厂已经颇具规模;1983年,全村工副两业产值突破500万元……另一个“明星村”华西村的创业带头人吴仁宝也多次说过,他们早就知道无工不富的道理,所以六十年代就偷偷搞工副业,抓收入,抓钱。 要知道,尽管当时的政策给农村“搞副业”留了口子,但究竟要不要允许农民大规模的从事农业生产之外的经济活动,在各地的看法却并不统一。有的领导说,这是社会主义农村的希望所在,有的领导却说,这是挖社会主义墙脚,乡镇企业与国营企业是“三挤三争”,即:以落后挤先进,以小挤大,以小集体挤国营,与国企争原料、争能源、争市场。连经济学家薛暮桥一开始也反对乡镇企业,他去苏南参观了钱桥钢厂以后说,都像你们这样搞,国家哪来这么多电? 华西村和长江村所在的苏南地区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这里存在大量以村集体为单位的经济主体,其主要特征是依靠集体积累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在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各自市场化的起点不同,当年温州发展乡镇企业的主要形式是家庭工业,没有集体投入是因为这里有集体但没有“集体经济”,因此同样富庶的浙江,广东,却没有涌现出“明星村”,因为他们的村级经济分家较早,早就没有再以村为单位进行核算,如果说长江村和华西村证明了集体经济不错,那么浙江和广东的富裕农村也足以证明单干经济也不错。归根结底,并不是“集体经济”在和“单干”的制度竞争中取得成功,而是不管集体还单干,他们和不搞经济或者没有条件搞经济的地区相比都取得了成功。 而这一切,都是和改革开放以前的集体经济年代背道而驰的,乡镇企业的成功源于面向市场求发展,并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拿华西村和长江村来证明“不分家更好”的人们不明白,如果整个社会全盘恢复他们所主张的集体主义,那么这些明星村的集体经济就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功,这也是为什么明星村在改革开放之后才纷纷出现的根本原因。 明星村根本不是所谓“集体经济”模式 集体经济的鼓吹者忽视的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是:乡镇企业和改革开放以前的集体经济完全不是一回事。 马克思主义的所谓集体经济,是指人们共同劳动,并共同分享收益,简而言之,这个集体是劳动者的集体,而不是“资本家”和出资人的集体。如果按照集体主义的主张,那么华西村也好,长江村也好,包括南街村也好,其村办企业的红利都应该在参与劳动的全体工人当中进行分配,而不是仅仅“中心村”的村民有分红的权利。 而如果股份收益也算集体主义的话,那么不管微软还是伯克希尔,任何一家公司只要有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就都是“集体经济”。华西村长江村等所谓集体主义村庄,其实质是村民以土地和人力入股,作为原始股东享受乡镇企业的分红,他们获取的这一部分收益实际上是股份收益,而不是劳动收益。把华西村和南街村等等称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所以也有观察者认为,集体经济早就在中国的历史上消失了,也不可能再复活,今天人们说所的“集体经济”,只不过是一个个戴着“集体”帽子,能够给原始股持有人进行分红的企业而已。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