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罗援:设立三沙市系捍卫南海领土主权重要步骤

http://www.CRNTT.com   2012-07-03 08:58:16  


 
南沙守礁者

  2012年07月02日10:20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因为听不到恼人的发电机轰鸣,东门礁四级军士长张渊博这天晚上竟然失眠了

  文 | 吴登峰、肖德伦、郭承清

  2012年春夏之际,当世界目光聚焦南海之时,南海舰队第100批守备部队官兵,光荣完成守礁任务,自南沙回归大陆营地。

  假如一定要把100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数字,那么它标志了南沙守礁部队20多年建设发展的变化。

  湛蓝海洋上的戍守生活依然严苛,但绝非老照片上那样艰苦卓绝。尽管苦涩仍难避免,但这不正是南沙守卫者独一无二的光荣吗?

  作为见证者,记者搭乘接回第100批官兵、送去第101批官兵的“洞庭湖”号补给舰,拜访了这片中国最南的领土。

  告别高脚屋

  船只靠近,记者在不少岛礁旁侧都会发现横七竖八、锈迹斑斑的金属构架。那是第二代高脚屋的残迹,而第一代高脚屋已经彻底退入人们的记忆。

  1988年2月5日,南沙群岛第一座飘扬着五星红旗的哨所阵地---永暑礁高脚屋诞生了。

  这是一种由竹竿作柱、篾席为墙、沥青封顶的简易竹棚高脚屋,战士称它为“海上猫儿洞”。这种高脚屋,“海风一吹,吱吱作响;海浪一扑,摇摇晃晃”。太阳晒一会儿,油毡直往下滴油。下起雨来,棚外棚内一个样。不足10平方米的棚内,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生活设施,连洗澡都要靠天下雨,只有孤独与寂寞相伴。

  接着,第二代高脚屋---铁皮高脚屋屹立于礁盘。被称为“海上蒙古包”的高脚屋,虽然使守礁官兵的生活空间扩大至30余平方米,但在南沙这种高温高湿的情况下,生活在铁皮屋里,白天就和蒸桑拿一样。遇有台风来袭时,巨浪盖过屋顶,屋里的锅碗瓢盆全都漂在水中,唯有钢枪伴着国旗在汪洋大海中岿然坚守。

  在海水和海风的侵蚀下,高脚屋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一座座如同巍峨战舰的永固式礁堡,耸立南沙。

  这些礁堡面积不大,可功能不少。比如雨水收集系统,让守礁官兵告别了每日定量一桶水的日子。宽大的储藏间使生活物资更加充裕,宽敞的活动平台让打篮球也变成了现实。不仅如此,生活必需的药房、冻库、洗漱台甚至礁史馆等设施也一应俱全。持枪守卫在礁堡高处,四周景色一览无余。休息时窗户关起,便可在空调送出的清凉中安然入眠。

  如果说前两代高脚屋只是为了在茫茫大海中有个“落脚”之处,那第三代礁堡,则更注重适合居住和其他各种生活条件的提高。

  一顿普通的晚餐,在永暑礁食堂饭桌上,是标准的四荤两素,外加一个苹果。对于陆地上的人来说,这样的伙食再普通不过。可是在南沙岛礁,多年以来,每到守礁后期,这样的待遇只能是一种奢求---由于储存条件所限,南沙守礁官兵无法吃上带叶蔬菜,连土豆、洋葱也很快腐烂。

  多年来,为了吃上新鲜蔬菜,守礁官兵想尽办法。南沙缺土,大家就不远千里,把家乡土一点点背到南沙,北大荒的黑土,黄河岸边淤积的沙土,新疆石河子军垦农场号称“军垦第一犁”犁出来的沃土⋯⋯聚少成多,建起了南沙菜地。

  然而,在南沙种菜实在不易。再好的土壤,到南沙没多久就“水土不服”,像石头一样坚硬。不论是常规菜地还是新型透风、透光的“三防”菜地,效果都不太理想,守礁官兵吃菜难的问题还是无法有效解决。

  这个难题引起中央领导以及军队各级首长的关注。2010年6月,南沙科技种菜项目---永暑礁“四防”菜地正式动工。

  这项由国家科技部立项、专门针对南沙岛礁特点开发的科技种菜项目,于2010年10月产出第一批蔬菜。它采用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不仅具备“防台风、防雨水、防日晒、防腐蚀”功能,还大大缩短了蔬菜的成熟周期。

  不仅如此,从2010年起,海军为每批守礁官兵增加了一次中途补给。守礁部队还专门组织人员赴广州,学习远航食品包装贮存方法,大大延长了蔬菜贮藏时间。

  如今的南沙官兵,不仅吃上了舒心菜,还用上了放心水。每到晚上,官兵们只需手持淋浴卡,来到澡堂里一刷,就能畅快淋漓地洗上一次淋浴。现代化的雨水收集设施、增加的一次中途补给以及先进的海水淡化设备,让乾净清洁的淡水更加充裕。

  从2010年开始,保障基地还专门组织技术人员上礁,为各礁新建或扩建了冷藏库和冷冻库,大大增强了礁上食品贮藏能力。现在,连物资的包装也越来越精致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