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有多远?

http://www.CRNTT.com   2012-07-05 08:38:53  


 
  换而言之,出租车可以作为城市软实力的一个注脚。一线城市商务区打车难是普遍难题,如有金融街遭遇无车可行的读者,多少会同意在陆家嘴打车情况稍好,譬如虹桥机场秩序井然背后有其管理因素,譬如每组手推车都要求错开45度角摆放,但二者不过五十步与一百步距离——这也可看作一个相当粗糙而简化的比较,如果从治理水平与商务环境而言,上海与其他城市或有“一辆手推车”的距离,但并没有超过“一辆出租车”,上海及其同侪仍需努力。

  进一步审视,这“一辆出租车”的距离,或许也正是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的距离。金钱永不休眠,而保障金钱顺利流动一个重要底线就是规则。规则,大处或许可是法治,小处则可以是一个不会绕路也不会坐地起价的出租车司机。

  回头反思现代市场经济,往往是基于陌生人之间的交换,而规则的缺失往往意味着风险;依赖信用交易的金融业更为依赖透明而稳定的规则,任何投资者都天然厌恶不确定性。

  一度,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的距离很近。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是当之无愧的远东国际金融中心;今天上海人为人称道的专业态度和经济理性,其实往往从那个时代的繁荣中找到一些历史因素。

  譬如今天国人情感复杂的租界,事实上也埋下了中国最早现代化的种子,旧上海大部分报馆以及各路革命党都依托租界活动。战乱期间,数百万人涌入狭小的租界,从人口密度来看,1942年公共租界每平方公里70163人,法租界83599人,同期华界2991人,上海地区7431人。尽管租界的人口密度高于华界,但是租界的管理水平却远远高于华界,原因之一就在于“规则”。姑且不论“苏报案”等往事折射出的中外法制迥异,小到市容水平也大为不同:“试观汉口、上海之洋街,皆宽平洁净,而一入中国人街道,则狭隘拥挤,秽污不洁”。

  今日上海金融中心梦圆几何?2009年,中国明确提出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当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今漫步高楼林立的陆家嘴区域,恍惚之间,与纽约曼哈顿以及伦敦金丝雀码头似无区别。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11年年底,上海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额已超过400万亿元人民币,在沪各类持牌的金融机构已经达到了1100家,而小陆家嘴区域去年平均每幢楼带来的税收据说超过6亿元。

  正如有大楼无大师不能称之为大学,有大楼而无银行家同样难堪国际金融中心重任。外资金融机构云集往往是上海的卖点之一,近些年不少本地政策也是向海外高端人才频频伸出橄榄枝,从海外招聘到地方退税甚至人才公寓,等等。

  但问题在于,这些措施往往惠及个体有限,城市是有机体,商业是大生态,而金融业也不是绝缘体。一位下飞机直赴香格里拉酒店参加陆家嘴论坛的国际银行家,与一位坐长途火车而来的面有菜色的90后外地服务员,或者一位逡巡四处拉客的疲惫不堪的本土出租车司机之间,对于上海的看法多半截然不同——但是前者对于上海的用户体验,却往往会受限制于后者。

  中国资本市场往往被称为“政策市”,而中国金融中心往往也视为政策放行的结果。上海对于全局的重要性,反而使得最有突破性的金融改革不太可能率先在上海推出——这或是近日上海呼吁日久的人民币兑换试点花落名不见经传的深圳前海最大原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