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经济:后刺激时期增长靠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12-10-29 08:10:33  


 
  需求管理和结构改革的争议

  文章指出,可以把过去将近一百年的西方经济史作一个划分,1930年代大萧条之前是古典经济学占主导地位,当时美国股市也很繁荣,1929年股市崩盘之后资产泡沫破灭了,带来大萧条,凯恩斯主义兴起并占据主流。直到70年代出现“滞胀”以后,才开始出现新古典经济学,重新强调市场、自由化以及全球化,但是它带来的问题又是过去二三十年尤其是过去十年的资产泡沫。在这个资产泡沫破灭以后,近年来凯恩斯主义又有一个回潮。因此总结起来可以发现,凯恩斯主义均和两次资产泡沫破灭、金融危机后的政策需要结合在一起。

  在今天的环境下,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对我们分析、理解货币和通胀的关系尤其有帮助。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广义货币对GDP比例上升超过10个百分点,历史罕见,可能只有中国比美国还严重。按照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这将导致通胀上升,但是美国的通胀不仅没有失控,反而减轻了。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不仅仅是交易工具,还是储蓄工具,持有货币是我们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资产配置既要持有风险资产,也要持有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资产的回报率低,利率低,现金为零,银行的存款利率也很低,为什么还要持有流动性资产作为总体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呢?因为有流动性偏好。为什么有流动性偏好呢?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资产泡沫破灭,再加上欧债危机的冲击,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明显下降,流动性偏好上升,这是西方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却没有导致通胀的原因。

  美联储和世界银行所实施的政策是否会导致全球新一轮高通胀?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原因有二。第一,货币增长反映了流动性偏好的上升,货币政策是在应对资产泡沫破灭后的通缩,因此其代表的是通缩的压力而非通胀压力。第二,主要发达国家人口结构虽然出现拐点,但生产人数还是超过消费人数,整个经济是过剩型的经济,和六七十年代不同。这不是说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永远不会导致通胀,但在看到通胀大幅上升之前,我们应该看到经济强劲复苏和失业率显着下降。

  中国也一样,过去十几年M2对GDP比例大幅上升。如果简单地按货币数量的观点来理解,认为货币超发,并会带来严重的通胀问题,那么现在应该把M2对GDP的比例降到合理的历史平均水平。但如果用凯恩斯的货币流动性偏好这一框架来理解,M2扩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老龄化准备的资产累积的一部分,因此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均衡。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如果过度紧缩,反而可能加剧中国资产泡沫破灭、去杠杆化以及资产负债表调整的问题。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不仅受供给面的劳动力供应减少、改革红利消退等因素影响,在需求面也面临较大风险:人口红利阶段形成的房地产泡沫和信用资产的扩张,或许在某个时间点出现拐点。一旦拐点出现,经济可能面临着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需求不足,即通缩的压力。

  中国面临资产和信用大周期的拐点,已经有一些迹象。迹象之一是银行惜贷情绪上升。从银行的安全性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来看,2009年之前这一比例上升,为了平衡风险和收益,银行有很强的信贷冲动,因此,当时人民银行必须通过严格的信贷额度来控制信贷的扩张。但是近年来出现了变化,2009年以后安全性资产占比开始下降,目前已经回到2005年的水平。银行的风险资产占比上升,因而开始有了惜贷情绪。这一变化本质上可以理解为大的资产货币长周期变化的一部分。

  迹象之二是资金流出压力。中国过去十几年储蓄率和贸易顺差双高,推高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房地产价格上升的预期,导致私人部门持有过多人民币资产。目前,中国对外净资产2万亿美元,但政府的外汇储备是3.3万亿美元,私人部门则是对外净负债1.3万亿美元。所以,表面上看中国是贸易顺差,但实际上私人部门的对外净负债占GDP的15%。一旦预期发生变化,可能会发生资金的持续流出。

  如何应对未来十年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 首先,要降低垄断,尤其是国有企业应该通过改革正确处理与市场和私营企业的关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