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切糕”,拿来调侃不如用于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2-12-05 11:42:57  


 
  ■ 用多元化取代特殊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不二法门

  特殊化只应关乎补偿正义和扶助弱者,而不是成为一种民族政策

  全世界对弱势群体都有各种优惠和照顾,这多出于补偿正义——归还历史欠账和扶助弱者——文明的社会不该有被遗弃的人。所以对少数民族的照顾,应该归结于这两个原因,而不是因为你和我肤色语言不同,所以你就应该得到照顾。

  刻意突出人种的不同,是人为制造隔阂。因为“非我族类”本就让人有天然的疑虑,为何还要加强这种疑虑呢?

  犹太人的教训已经够深刻了。他们被突出为“犹太人”而不是“人”,导致关于他们的负面说法不断。犹太人在中世纪的欧洲,主要罪状是为了施魔法和治疗而屠杀小孩,黑死病流行,则是犹太人在井里投毒。到了工业革命后,犹太人的阴谋又升级为操控金融。总之,就是不被当做好人,总被认为最有可能去做坏事。

  对新疆人(维吾尔族人)的群体性污名化,并不是从“切糕”开始的。汉人一想到新疆人,他们随之被贴上的标签就可能是小偷、毒贩、切糕党、艾滋病及其传播者。而新疆人(维吾尔族人)一想到汉人,汉人也可能被贴上残暴、傲慢等标签,双方看到的都是对方最不堪的一面。

  就以艾滋病者扎针害人传言为例,早先的版本,是笼统的艾滋病人,后来变成了河南人,再后来变成了新疆人。新疆人蓄意传染艾滋病的传言,早在乌鲁木齐75事件之前,就在内地有过数次流行。仔细留意一下艾滋病扎针传言的社会心理基础,不过就是对陌生人群的恐惧和不信任,或者用句老话概括,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当然,这个“族”不一定非得是民族或族群,只要是生活方式与“我”迥异的、神秘而陌生的人群即是。

  这些内容,都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要破除因此产生的民族隔阂,只能是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和沟通,让彼此了解作为“人”,大家并没有任何不同。

  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准确的说,美国是没有“少数民族”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但在近二百多年里发展起来的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移民国家,它解决种族、民族问题的方法值得全世界借鉴。

  1960年,在全美国的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中,华盛顿是唯一的一个黑人占总人口半数以上的城市。但是到了1980年,黑人占总人口半数以上的城市达到了9个,1982年美国黑人住在城镇的比例高达99%,这一过程被美国社会学家称之为“黑人城镇化”;在1940年,美国说西班牙语的墨西哥裔居民中的多数居住在农村,1960年普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变成多数,在1985年,五分之四的墨西哥裔住在城镇。

  也就是说,“少数民族”都有不断往城市迁徙的趋势,这就使得种族冲突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区。

  美国解决民族、种族矛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叫作“盎格鲁-萨克森化”,它的文化导向是明确地以强化盎格鲁-萨克森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中心;第二阶段叫“熔炉”,主张族群之间彻底相互融合;第三阶段叫“文化多元主义”,主张、承认、容忍“亚文化群体”的存在。

  实际上,这三个阶段的变化线索就是:宣扬单一文化——主张融合成单一文化——承认多元、允许多元。这三个阶段的启示是,使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民族同化是不会成功的,在理念上要承认多元,在现实中,要为多元创造条件,靠发展、靠安定、靠融合才能根本地解决民族、宗族矛盾。

  □ 结 语

  弱势者调侃强势者是幽默,强势者调侃弱势者就是歧视。歧视制造仇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杜绝歧视的自觉,既尊重他人,也避免作茧自缚。

  (来源:腾讯新闻《今日话题》2012年12月5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