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城镇化愿景:向世界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http://www.CRNTT.com   2013-01-01 09:17:40  


 
  熬出来的中国城镇化未来仍是渐进性的

  文章认为,要完成这样的愿景,首先要意识到城镇化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中国三十余年改革逐渐形成的社会发展观,是三十余年改革积累的成果;更远一点看,是中国五四以来现代化积累的成果,是中国加入全球一体化的积累的成果。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间多少沉浮,充满了中国人的血泪、辛苦、耻辱、热情和努力。用生活化一点的语言来总结,可用一个“熬”字。

  中国“熬”到了未来几十年内可以快速完成城镇化的阶段,这来之不易,需要我们格外珍惜,需要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下一步进入城镇化的快车道上的中国,更需“熬”过诸多艰难险阻,而不是跳过或用激烈的手段闯过。

  自1840年以来,或因为操之过急,或因为与世界文明主流脱节,中国的多次现代化转型机会都失去了。假如还是用生活化的语言,我们可以说,当下中国之所以能进入城镇化的快车道,是因为中国在渐进式改革的历程中学会了“熬”。中国人知道了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即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积累的;所有改天换地的成功都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经历无数个太阳升起又落下的过程的结果。

  有不少人反对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理由是在渐进式改革中,中国社会积累了大量的风险,比如贫富差距,比如腐败,比如国企垄断等等。但不要忘了,与此同时,中国事实上变得比三十多年前更加富裕了,人民总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也日益开放了,和当代世界主流文明的差距日益缩小了。这些都是在以“熬”为主的渐进式改革的积累之中发生的,而不是“一夜到了共产主义”的结果。当然,有的错误也是在积累之中发生的。但什么不是积累的呢?没有三十余年来渐进式改革养成的长期积累性的改革实践,中国不可能进入城镇化的快车道。

  总之,选择城镇化作为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目标,“熬”字当头的积累性的发展观,依然要摆在首位,依然要以此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抵挡所有不切实际的狂飙突进的诱惑。对这样的中国渐进式的改革,不急是假的,但急了也没有用。

  变“中国制造”为“中国的生产方式”

  文章展望,而作为未来几十年中国发展的方向,所谓城镇化,其图景应该是什么样的?可能有大量数据说明那样的未来。单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说,它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本质性变化。这个变化,从宏观的市场结构上看,是中国将从外贸和投资拉动变成内需拉动为主的经济体。这也算是向历史上某种经济运行轨迹的回归。在中国未加入世界市场的阶段里,中国经济是高度内需型的,是所谓农业社会的自产自销的自给型经济体。当然时代不同了,如今的内需不是彼时的内需,而是全球视野下和世界市场中由中国的生产和需求构成的市场。

  这样的市场结构的最佳状态,意味着我们可能要从目前数量庞大而质量欠佳的“中国制造”转型。但这种转型并不是简单以“中国创造”来代替“中国制造”为终结。因为与实际发生、极为坚实的“中国制造”相比,浪漫的“中国创造”显得有点轻飘。这样的想象不是城镇化潜力未来大发挥的目标。

  随着城镇化发展而发展的中国经济,其第一目标应该是变“中国制造”为“中国的生产方式”。这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和确定。就如同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想到工业机械、现代化方式人们就会想到德国,想到奢侈品的生产方式人们就会想到法国,想到工业设计的生产方式人们就会想到意大利,而关于高科技的兴起和金融产品的丰富人们会想到美国一样,中国要有自己的生产方式。而当这个中国的生产方式得以在世界范围内确定,在自己的生产方式之中,中国人的创造力将会是无人竞争的,是举世公认的。以这样的生产方式加入全球经济体,还只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第一大步,不是终极目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