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告诉你一个真正的儒家

http://www.CRNTT.com   2013-05-07 15:31:04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死”不是肉身的死亡

  《论语》在《里仁第四》有一个所有名流都会犯的错: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在道场中听道,晚上死了也就甘心了。我不断阅读两岸华人的书经常看到这句话,发现每个人都会犯这样的错,好像人只要一辈子了解了一些道理,早上听懂了,大彻大悟,晚上死都甘心,这完全错了。如果这样,第一不符合人性,第二我相信没有人敢到道场听道,因为只有半天可以活。另外你听道的目的是什么?“闻”不光是听,包括听懂到一定程度,心会神通了才是“闻”。“闻道”要实现,如果懂了,半天实践怎么够?所以当然要珍惜生命好好干,把懂的东西做起来。如果孔子知道这个话引起后世这么大的误解肯定会被气死。“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死”不是肉身的死亡,而是在你闻道后,了解了正确的是什么,过去很都错误的行为都改了,半天就改过了,这叫从善如流、改过自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旧日的过错像死了一样过去了,今日种种今日生,改过新生。那个东西要举学术上的根据,孔子的弟子曾子在《礼记》,但不是一般读的小礼记,而是大的礼记里有一篇,白话的意思是,朝有过,夕改之;夕有过,朝改之。这样的一个人就是有造之才,就是一个好的学生态度。也就是说白天了解了、悟道了,坏习气晚上改过来;晚上悟道了,第二天早上改过来,就是这个意思。《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独立成一章,其实前面三章看时是两章,但编排时还在一起。

  前面讲孔老夫子跟学生检讨人的过错、犯错的类型,人会犯形形色色各种不同类型的错误,重点是要改过。如果大家熟悉五经,会发现这样的思维到处都是,颜回虽善于改过,而且同样类型的错误,一旦他了解了,一定不会二过。所以跟《易经》中的“负卦”有关,改过更新。人生一定犯错,所以孔子说到50岁以后可以无大过,五十岁知天命对人生会有深层的看法,不会犯严重的大过,不犯大过,代表圣人在50岁时小过不断,但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这是非常切近人情的。子路也是,他悟道后急于实践,还没来得及实践又听到新的道理,以前讲究知行合一,这中间人一定会犯错,在犯错中成长,正是“小鸟练飞”的意思。在儒家思想中涉及学习改过的重要思维,大家对这个思维有明显的误判。

“仁”,华夏核心的竞争力

  我来这边上了百度,百度对很多东西做了解释,包括“朝闻道夕死可矣”,平行列了好几个解释,第三个解释稍微真实的,前两个是胡扯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也要花比较长的时间驳证,在这里我提一下,那个“艺”不是指“艺术”,还是跟经世致用有关,甚至管理众人之事,经纬万端,要调理得恰当、调和顶端,治大国如烹小鲜,要很高明的能力。“游于艺”不是艺术欣赏,前面是一步一步来的,“志于道”——人生有一定的主宰;“据于德”——实践的行为政于德;“依于仁”——要有核心的创造力,“仁”就像桃仁、杏仁,果实中包着核心的种子,千万年里面有生命基因、有文化基因,风吹雨打可以继续往下传,“仁”就是核心创造力的意思,每一个不同品种、生物,核心的含着基因的“仁”就它的独特性,中华文化有它的独特性,西方文化有它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不学,遗传在你的血液中。我们可以世界大同,可以吸收很多东西,但不能够把不是自己民族的东西硬搬过来直接套用,如此便是有问题的。而且任何生命种子,有那个“仁”,有独特的核心创造力,这个特色是别的民族没有,这需要我们好好发挥,不影响吸收现代知识。而且从国际竞争来讲,如果没有核心的创造力,没有自我民族的特色永远竞争不过别人。

  我们学西方文化,能学得到比西方学自己核心的东西还要高吗?你一出手他就知道。可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东西,一样有文化障碍,外国人学中国经典(不管是通过翻译还是其它)学得非常幼稚,一出招只有自己的东西或者华人清楚的,这个东西不是互补,而是回到文化本原后开放心态的创新。所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仁”除了仁爱、爱心之外,还有一个桃仁性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特色在里面。“游于艺”是代表处理人事的化境,这也要参考五经的《礼记》。很多人说提着东西去看人,这是对《礼记》的普遍误解,对我们真正理解儒家思想、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习以为常的障碍,而且不会感觉到五经跟四书之间四书是结论,所以绝对没有一般文化人想象得那么简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