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告诉你一个真正的儒家

http://www.CRNTT.com   2013-05-07 15:31:04  


 
“慎独”,真心为慎,自信为独

  《中庸》、《大学》里提出“慎独”的概念,“独”是名词。《易经》中大量谈到“独”的概念,这个“独”就是果实核仁里含的基因,桃子的仁就不会长成杏子,中国文化的“仁”就不会长成西方文化的外貌。可以去吸收,但生命的特色、独立的主体性非常重要。可这样的核心创造力是包在重重的果皮果肉的包裹下,没有穿透力把外面的躯壳弄掉,就没有办法掌握真实的核心,而且所有开花结果都是由种子长出来的,了解种子、掌握核心精神非常重要。

  慎独的“独”是名词,《中庸》、《大学》、《易经》、《易传》上,甚至庄子、荀子、董仲舒都在谈这个东西,“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身曰心,在己曰独”,可以人同此心,但没有人同此理,任何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它的独特性,如果能找到这个,这辈子量才发挥,大到组织、企业、国家,找到“独”字的发挥才有特色,而且不会影响你跟人群的互动。“独”是中国过去从内生发的一个探讨。但可能经过宋儒礼学家的解释变成不是那个意思了,变成人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在黑屋子里自己关注自己。这样的东西不经意的培养了历史上无数伪君子。从前的那个“独”是探讨了生命核心后,把它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用你独特的地方。

  自儒学跟科举结合后,就变成知识分子当官一定要学的东西,对当代政权的稳定有好处。追寻秦政以前,先秦百花齐放时期的儒学原貌,还它思想本位很重要,而这个话题这个时代仍在讨论。

  真心为慎,自性为独,自性是万法,所有东西要找到根源开发出来。慎跟独,唐朝以前都知道“慎独”的“独”是什么意思,要开发自己深沉的内在,建立自己的独特性,不盲从、肤浅的学一些躯壳的东西。但自宋朝后把“慎独”当成黑屋子关注自己。大家晓得孔学里的《礼运大同》,这在当代都非常启发人,世界大同,大陆要和平崛起,两岸统一都是现在的课题。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是和平崛起的,都是打仗打赢的,两岸、台湾海岛跟中原政权,从明政到康熙没有是和平统一的,都是诉诸于战。和平崛起史无前例,为什么以前没有做到?这是因为有文明发展上的惰性,所以老是在轮回,没有办法突破大格局。换句话说,如果真的要在和平情况下、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又大国崛起,开历史新章的话,中国传统经学、经典思维,包括礼运大同、世界大同,王道思想不同于霸道思想,是真正的深厚思想之源,应该为精明的现代人体会、汲取,而且真正我们下一代人有帮助,甚至超越。

  可就现在这些东西来讲,恐怕是悲剧。在此我不只是指哪一个单一的问题,因为思维上就不够精纯。我们知道礼运大同是孔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维,这个思维的根底从《易经》而来,《易经》六十四卦中有同人卦、大有卦,讲的就是“世界大同”的概念。由此《易经》当然比《论语》要早,所以孔子是集大成,是大同的思想。同人道是众生平等,所以这个东西在《易经》里发挥得更高,孔子是作跟为总结,有更深的根源。同人、大有两卦,只要同样是人,就众生平等,甚至这个东西在《易经》中还发挥得更高,除了世界大同之外,几乎是孔子做的一个总结,形成《礼运大同》,他的思想根源从《易经》而来。而且《易经》里还谈到,和平相处后,人跟自然的互动,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不是也要重视和谐,不会遭致自然的反扑。在这里我就稍微提一下。

  传统对儒家的误解在《礼记》有一篇《儒行篇》,一个真正儒者的行为不是一般人误解的那样——保守的、依附于政权或者没有创意,《儒行篇》是当时孔子跟鲁国的鲁哀公对话,标榜一个所谓的儒者精神。我们讲了半天就是想返本开新、一以贯之的培养华夏核心的竞争力。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各位!

习儒学,循序渐进,知行合一

  主持人:谢谢刘老师!《论语》很难在一两个小时内讲清楚,当年的论语,可以说就是给出的PPT大纲,这个大纲给后世留下了解释空间,有精神层面解释,有官方层面解释,也有民间的解释,刘老师回到文本本身讨论了一些概念,非常有启发,因为时间关系有一个简短提问。

  网友1:谢谢刘老师!我看题目是“告诉你一个真正的儒家”,儒家是一个庞大精深的学问,如果明天开始学怎么学,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学习方法是什么?谢谢!

  刘君祖:谢谢,我还是从我的老师在台湾民间教学60年的范例来讲,我自己是学理工出身的,但跟中国文化有一些感觉、缘份,在台湾大学研究所时就有好机缘拜在先师门下。其实类似我这种文理法商背景跟着老师学习的有很多,有各界的精英,反而真正完全学人文、文史哲的没有那么多。很多人一开始想学《易经》,学《尚书》、学《春秋》,但那边一定要先学《四书》,虽然很多结论是从五经中来的,但《四书》比较平易近人,大家之间讨论问题。这样的循序渐进后,看儒家的经典。方法上永远是知行合一,不只是听听什么道理。学完《四书》后自己有兴趣去接触更需要体系性整理的五经时,倒回来看会发现“四书五经”是浑然一体、一以贯之的体系。后来有人旁修老庄、管子、人物志甚至旁及到印度的佛学,有这样一个中国文化核心根底不容易迷失,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永远是实学,这是中国文化一直所重视的,学的东西对社会有没有用、对社会人群有没有用。层次上是《四书》,尤其是《论语》(一般是启蒙时),为什么8岁读《论语》,80岁还要读?8岁读了《论语》,等人生经验多了,再看《论语》会拓展很多倍,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