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从增长到民生:防控债务风险的背后

http://www.CRNTT.com   2014-01-08 11:53:31  


 
  ■ 发生危机的可能性较低

  目前中国地方债务问题凶险到什么程度?据国家审计署最新发布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为17.89万亿元;合并中央政府债务后,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政府债务总额为30.27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6.2%,低于国际上通用的政府债务安全的指标(60%)。而且从我国政商环境出发,也不难得出风险可控的结论。

  首先,在衡量地方债务风险时,应考量发债项目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对社会或其他个人部门的影响。比如地铁,最直观的是运营收入。同时地铁给城市交通带来便利,还有沿线商业兴盛、地价上升、就业人口增加等,这些都是正的外部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大都具有民生改善和财富创造效应等正的外部性。当然也有环境污染等负的外部性。在地方债务支出中,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达到62%以上。所以,讨论地方债风险,对发债项目做价值评估时,不能缘木求鱼单方面衡量直接运营收入,还要考虑其动态的外部性。

  其二,在我国目前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下,中央对地方债务不会撒手不管。以往地方债务问题通过银行资产挂账和剥离、央行再贷款来处理。当然,这种处理最终可能需要央行增发钞票,由全社会来承担损失。但考虑到我国货币发行具有强大物质基础,超高的储蓄率,几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上百万亿元的国有企业资产,庞大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价值,和每年占GDP 30%以上的巨额财政收入……局部的地方性债务问题不太可能转化为系统性风险。

  总之,我国目前地方债的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地方政府发生支付危机和破产危机的可能性较低。

  ■ 防控债务风险的用意

  那么,中央突出强调“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究竟用意何在呢?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专门强调“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并提出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突出政府决策的民主化。所有宏大的改革必须从文件落到现实土壤中。因此,在新改革元年的2014年,将地方性债务问题作为一个重要切入点,从具体政策上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将民主程序引入政府经济决策,发展模式从增长向民生转变。这是“四两拨千斤”的中国传统智慧在政治经济博弈中的巧妙运用,也是深化改革的微观具体举措。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清晰指出这些具体的制度安排方向,比如“加强源头规范”、“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强化教育和考核,从思想上纠正不正确的政绩导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