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新版“大北京”在构想中

http://www.CRNTT.com   2014-01-26 11:22:59  


 
  过去,北京的新城规划难言理想,无论通州还是亦庄,都未达到缓解中心城区压力的初衷。“比方说通州,当时希望它能带动燕郊、三河,而不是说成为跳板,通过它跑到北京来。”清华大学教授吴唯佳说。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认为,新机场建设给三地都带来了机会。“北京很多产业需要外迁,原来都不愿去河北。但如果畿辅新区建立,管理机制、税收分配都可以协商解决,政策与交通跟上,那就不一样。”

  在连看来,新机场有功能、有空间,所以会有产业和人口。新区也不只有航空,还可以有铁路、航运,“高铁可以辐射到保定、石家庄和天津,而唐山、曹妃甸是天然良港”。

  河北省住建厅厅长朱正举也赞同把北京新机场跑道作为环首都地区新的增长点进行培育,加上曹妃甸新城、黄骅新城等,围绕北京建立若干个河北中等城市。

  朱特别提及河北的土地优势。“环首都的14县(市)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邻近北京的区位优势明显,能够承担首都职能疏解的发展空间和基础条件,建议将其纳入拓展区。”

  刘武君认为,畿辅新区不仅会成为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枢纽城区,还会促进区域联合开发体制的产生,促成一个新的区域发展时代的到来。

  相形之下,北京市官方人士的看法比较低调,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艶表示,各方不要对新机场期待过高,顺义的首都机场目前有超过8000万人次的流量,“都30年了,顺义也没有太起来,这是一个特别长远的事。(新机场)这个区域,其实能干的可能就是一点:交通走廊。”

  多中心发展需加速

  文/李国平

  北京还应该做好到2030年承载3000万左右人口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全力打造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已是势所必然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首都和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城市,今天的北京面临诸多“大城市病”,承受着比以往更加艰巨的挑战。

  北京的“大城市病”,一方面来自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与水、土地、环境资源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经济活动和人口分布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的产物。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人口密度超过了23000人/平方公里,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人口密度相差百倍。

  优化城市职能,促进转型升级与高端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北京已经成为中国服务业发展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均在前列的特大城市,但和发达国家同类特大城市相比,其低端服务业还占很大比重,服务业的高端化将是北京市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

  优化城市功能必须协调好中心城区与市域的关系。中心城区需要严格控制新增人口和经济活动,并渐次将部分城市经济功能向中心城区之外的周边地区转移。城市经济功能从中心城区向外转移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由于各类服务业所能够支付的级差地租大小不同,一些占地多、附加值低的传统服务业将丧失在城市中心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和竞争力。因此,有序促进中心城区这些传统服务业向周边地区转移,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区的过密,也有利于提升城市土地利用价值和综合效益。

  北京市郊区将成为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区域。协调中心城区与市域的关系,要根据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区县的要素禀赋,构建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工,中心城区主要承载政治、科教文化、国际交往以及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功能,而一般经济服务职能和城市公共服务职能需要促进在城市郊区的集聚发展。

  优化北京城市功能,还必须以京津冀晋蒙为基本的空间载体,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来统筹考量。随着北京城市职能的不断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功能扩散和转移,北京的周边地区已经不同程度上承接了部分城市功能,如河北燕郊的居住功能。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而建设世界城市离不开京津冀晋蒙地区的发展支撑。北京新一轮的城市功能优化,需要在京津冀晋蒙地区寻求合理的功能布局,促进和带动京津冀晋蒙地区的整体发展和结构升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