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书法:写史与读史

http://www.CRNTT.com   2014-05-28 13:52:53  


 
  宋代金石学家适时地对三代而下的古器物进行了研究,利用其铭文钩沉史实,勾勒出应用书法的大体轮廓,整理出了古代书法史的很多资料。如洪适的《隶释》《隶续》,娄机的《汉隶字源》等。朱长文的《续书断》在书法上也有一定地位,该着是《墨池编》中的两卷,也是张怀瓘《书断》的续篇,并沿袭其体例,记录唐开国至宋熙宁间的书家85人,附录38人,并给列入神品妙品的各家写传,实际上也是以人记史。

  宋米芾着有《书史》《画史》,影响比较大的是他的书论《海岳名言》。他官为书画学博士,大概是个纯文化人的官职。生在宋徽宗时代,又在朝庭上出入,难免有纯文人的轻浮。其书论也是如此,自相矛盾之处不少,对古人多所讥贬,有的还相当尖刻,反显出了学养不足。

  南宋赵构的《翰墨志》,也不是真正的“志书”,而更像一部学书的心得体会,对魏晋以来至宋的重要书家进行批评和分析,然后认为作字“必先学正书,以八法皆备”,对于行、草、隶、篆也要兼通。

  古代文人,无论何种处境,处于何种社会背景,往往都有解不开的书法情结,观书论道,说墨谈砚。古代书评家与书谱作者,大都亦是书法家,他们臧否先贤,曲高词直,多真知灼见,有胆有识。如孙过庭中年遭馋,终生蒙冤,漂泊江湖,最后死于他乡。他作的《书谱》,以一孤本流传,经反覆传抄,为世所珍宝,既是因为文章高妙,也由于其草书墨迹,“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米芾《书史》)。

  所以,无论书评,或者作史,自己先要入门,既能专宗一家,又能博研众体,对书法要有一定的研究和造诣,“门外谈书”基本是不成立的。张彦远就曾经自负地称:“彦远既世其家,乃富有典刑,而落笔不愧”;“尝以八分录前人诗什数章,至其仿古出奇,亦非凡子可到”。虽然他对自己的估计有可能高了一点,从当时书坛的地位影响来说,相差不会太远。

  在一个电视的书法节目里看到,有位专家介绍说,古人作书时,毛笔是不断转动着的。然后他就比划,笔杆如何不断在指间转。这大抵没有错。但笔转动实际上是一种感觉、或者是下意识。当你在书写时,起笔落笔,横直撇捺,或铺毫重按,或轻灵绞转,笔尖、笔锋有了变化,书写时感觉到了需要不断的“顺过来”、“调正”,控制毛笔的锋毫,以便书写出有力度、有厚度、有弹性的线条,达到圆润劲挺、饱满有力的效果。笔锋的运动形式很多,许多都需要自己通过书写,才能慢慢体会与领悟,得心应手。

  所以,无论写史或讲笔法,言传身授,都不容易,不能信口开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