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郑永年:国家与资本主义:中国经验

http://www.CRNTT.com   2014-09-02 09:56:53  


 
毛泽东的革命是社会革命

  毛泽东的革命重构了中国社会的组织架构。中国历史上的“革命”只是“改朝换代”的意思,即一个朝代更替另一个朝代,而整体结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不会有重大的变化。毛泽东的革命是真正的革命,导致了所有这些方面的巨大变化。这是一场社会革命,它首先消灭了传统地方共同体。传统地方共同体的基础是家庭、家族、宗族。在毛泽东时代,这些基础要不被摧毁,要不变得不再重要。

  没有一场革命能够像毛泽东的革命那样,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毛泽东之前,孙中山和蒋介石也进行革命,但那只是政治革命,不是社会革命。蒋介石在北伐胜利和建立南京政权之后,就开始搞“新生活运动”(1930年代)。但“新生活运动”一点也不新,因为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恢复传统中国社会结构和价值。毛泽东时代,传统地方共同体的被消灭,使得民间没有任何力量来抵御外来力量的侵入,包括国家力量和资本主义。改革开放之后,传统社会共同体有些恢复,但力量远远不足以抵抗资本主义的侵入。

  毛泽东的革命在摧毁传统地方共同体的同时,也对社会组织进行了重构。自近代以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也开始出现了在西方称之为“市民社会”的社会力量,主要是那些自发的组织。共产党革命之后,这些自发的社会组织被控制,甚至被消灭。对那些没有被消灭的社会组织,例如宗教组织,共产党对它们进行功能性重组,通过国家力量把它们组织起来,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或者说使得它们高度依赖于国家组织,没有任何自治性。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党对社会进行功能性的组织,最典型的是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社会组织。这些组织与其说是社会组织,倒不如说是政府向社会的延伸。

  毛泽东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更重要的方式是通过行政制度和经济制度的重建。在中国传统中,王权理论上专制,但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是统而不治,社会具有高度的自治权。毛泽东革命彻底改变了这种情况。最典型的就是行政体制的延伸。中国数千年,基本上只有三级政府,即中央、省和县。元朝之前,连省都是中央单位。即使到了国民党时代,仍然是三级政府。但毛泽东革命之后,三级政府演变成为五级政府(即中央、省、县(市)、公社、生产大队)。实际上还更多,因为还必须加上行署、生产小队等政府组织。这种行政组织的扩张是前所未有的。共产党是组织的产物,也相信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力量。可以说,毛泽东革命促成了国家政权第一次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经济制度的重建主要表现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通过政府力量来重组经济活动并不是毛泽东的发明,而是近代以来经济生活的主题和大趋势。从晚清政府主导的洋务运动(官督商办),到国民党民国时代的政府经济政策,再到毛泽东的计划经济,主题是一样的。但计划经济和前面所有的经济体制所不同的,是其对市场的否定。计划经济是一种完全的政府经济。没有市场,经济活动都是由行政部门组织起来的,所有经济资源,都是由行政部门来分配的。这就导致了经济活动的部门化,因为所有经济活动是由不同官僚部门来进行的。这是一种垂直的经济活动,可以称之为“垂直的封建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个经济领域,一通到底,即中国所说的“条条经济”。但因为行政系统分为五个等级,而这些行政部门都有负责经济活动的功能,就形成了中国所说的“块块经济”。广大的农村是中国传统最主要的载体。农村所有的经济活动也被组织化,即人民公社体制,包括生产队、生产大队和人民公社。

  从物质条件来说,主要指的是工业化和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在毛泽东时代,中国进行了第一波由国家动员的大规模的工业化运动。毛泽东否定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是因为他不认为这种方式有助于中国的工业化运动。他从苏联等国家的经验看到,国家动员式的发展更快、更有效。其实,毛泽东的目标仍然是赶超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国家替代市场、以政治动员替代西方的资本动员、以内部殖民地主义替代西方的外部殖民地主义,是毛泽东工业化的主要特色。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