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央视《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的“互联盲点” | |
http://www.CRNTT.com 2014-10-01 09:28:10 |
互联网发生的早期,其实存在一个独立思考、乌托邦式、重分享、推崇社会正义和信息流动自由的群体,他们对列维坦怪兽式的统治暴力,具有天然的排斥;同时,他们试图借助互联网来促进“知识沟”的弥合。几乎在互联网“创立”的同时,崛起了几大技术和媒材超级集团,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比尔盖茨的“视窗”帝国。互联网这个“人造物”,最重要的核心要义原本是反垄断、平权、中介化,但是它最终迎来的是另一种科层化、结构化、实体化的信息帝国。 前一段时间的斯诺登事件,实际上证实了走火入魔且缺乏制衡的互联网,已经为美国这类国家提供了天然的监控土壤,通过海底光缆、中央处理器、核心网络架构、网络连接、掌上媒体、卫星、加密技术、黑客手段等要素联系起来的互联系统,成为美国式网络监控帝国和信息独裁统治术的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视窗系统”颇具有讽刺意义,视窗界面本是一个让个体冲绝信息禁锢牢笼和无知,向流动和分享的信息之海漫溯的工具,但最终却成为一个破门槌,让个人隐私之门洞开,个体成为数据抓捕的肉体电池和自动运行的僵尸程序。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的开篇,至少出现了10次苹果电脑的图标和电脑外形,不知道拍摄者这种处理,背后有着何种考虑?苹果电脑在其设计源头,颇有电脑中的“异见分子”的样貌。最初使用这款电脑的人群,也多是富创意、桀骜不驯、挑战规则的群体——这与苹果产品系列现今的土豪金、街机、白领机的情形成为对比。 可以说,互联网的所有领域都充斥着从自由创意、筚路蓝缕、服务大众的小个子起家,但最终变成臃肿、贪婪、垄断型怪兽的例子;或许这与互联网自出生开始的“误入歧途”有关。《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的雏型,追溯到美国军方的阿帕网(APARNET)“即对也错”。个人认为,要对“互联网时代”渊薮追溯,最应该研究科幻小说、反独裁思潮和宗教革命,至少要从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神经漫游者》这本小说谈起。 从现实来看,互联网的无疆界、平权化社会、信息自由流动、反抗单一性强权个体、思维控制、终结知识、继承文化原式等要素,其实都没能(充分)实现。大众、政府、互联网业界对其技术、器物、实体等层面的重视,其实某种程度上都是对真正互联网思维的南辕北辙。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