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化解体制弊端与结构性矛盾不能靠货币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5-03-27 10:24:20  


  中评社北京3月27日讯/近几个月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低位运行,2月同比涨幅为1.4%,已连续六个月未超过2%。结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下跌及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会陷入通货紧缩。价格涨幅回落乃至物价下降的确是通货紧缩的前兆。

  上海证券报发表金融博士后康珂文章表示,通缩会打击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导致商品滞销,企业利润下降,失业增加,进而造成经济衰退,危害十分严重。因此,国人对通缩的忧虑毫不奇怪。但是,我们不能仅凭一组短期的价格数据就判定中国经济陷入了通缩,而要结合实际国情审慎研判。

  文章称,实际上当前的通缩预期是国人在经济处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所产生的“货币幻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由此导致物价、房价大幅攀升。看来这些年来很多经济主体已经适应了通货膨胀带来的虚假繁荣,因此当货币政策慢慢回归中性,物价恢复正常时就会产生经济陷入通缩的错觉。从理论上说,短期的适度通胀能够刺激经济发展,然而长期的高通胀会将一国经济引向崩溃。所以,过量货币犹如一杯毒酒,会让经济在短期亢奋后陷入长期的衰退之中。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现在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而这些问题是不能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来解决的。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要关头,我们得适应经济新环境,需格外小心警惕经济患上“货币依赖症”。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是市场决定价格。价格波动本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价格高涨刺激生产,只要货币总量稳定,当生产出现过剩时,价格必然回落。价格涨落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在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如果价格持续全面上涨或下跌,背后一定有货币因素在推动。因而,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都会扭曲价格体系,严重干扰市场运行。货币主义大师弥尔顿•弗里德曼说过,货币政策最重要的功效是“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根源”。因此,各国政府通常都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有的发达国家甚至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

  近十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以宽松为主,物价几乎一路上涨,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诸多措施,引发了较强的通胀,国人对通胀的感受十分强烈。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在《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一书中层精辟地指出,通货膨胀是“这个世界上的头号窃贼”。“它不声不响地从寡妇、孤儿、债券持有者、退休人员、年金受益人、人寿保险受益人手中窃取财富。小偷、抢匪、贪官污吏等所掠走的财富加在一起也比不上通货膨胀的祸害。” 当然,通胀也为不少资产投机者带来暴富机会,正如帕尔伯格所言,通胀还是“这个世界上最慷慨的施舍者”。“通货膨胀对债务人、不动产所有者的赠予超过了所有慈善事业、捐献、捐赠的总和。”通胀不但扰乱价格信号、稀释居民消费能力,而且扩大贫富差距,社会危害十分严重。近年来居民感受到的主要压力是通胀,而不是通缩。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