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智库杂志:从中间选民定理看两岸认同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15-09-23 00:14:48  


 
  修正的中间选民定理

  但是在一些美欧等国家选举的实证研究中,前面述及的传统趋近性(Traditional Proximity)概念已不尽准确;⑥因为选民抉择支持的政党对象时,不只考量他和政党对于议题的立场位置差距大小,而且更重要的关键是确定彼此对于该议题的意识型态立场是否一致。

  换言之,选民针对政党的议题政见立场所作的评估,应该是考虑两个因素,第一个是方向(Direction),另一个则是强度(Intensity),但传统趋近性概念多注重强度而忽略方向。

  这种方向性概念,可以用式1来表示,其中,选民i偏好政党j而予以投票支持的程度为Sd,Pj是政党j议题政见的立场位置,Ne是该议题的中性(Neutral)立场位置,Vi是选民i在该议题的立场位置。⑦

  Sd=(Vi-Ne)×(Pj-Ne)……式1

  同样的,可以用数学式表示前述的传统趋近性概念,即选民i与政党j的立场位置的几何距离(EuclideanDistance)Sp愈小,则选民i愈偏好政党j,愈会予以投票支持。⑧

  Sp=〔(Vi-Pj)2〕1/2……式2

  如果以单面向议题举例说明,首先将左右意识型态光谱上的中性立场位置定为0,把右端光谱区隔成五等分并冠上正值,代表立场的右倾程度,而左端光谱亦同样五等分,但冠上负值来代表立场的左倾程度,正如图2所示。

  然后,假设政党P1是极左倾的在-5,政党P2则是稍许右偏的在+1;至于选民V1与选民V2一样,都是稍微左偏的在-1,而选民V3却是恰好相同于P2,也就是皆稍许右偏的在+1。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