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周易热”背后的冷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0-05-14 09:22:36  


 
  历史上有这么个故事:有一天,汉文帝突然在半夜里紧急召见贾谊,也很礼遇地空出前面的位子让贾谊坐下。贾谊很高兴,以为汉文帝要和自己商讨国计民生,可没想到汉文帝丝毫不谈国家社稷之事,整夜都是让贾谊给自己算命,关心的都是自己阳寿几多、时日凶吉之类的怪力乱神问题。后来李商隐为此写了首诗讽刺其荒谬,后两句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老庄与禅宗的背后

  除了《周易》,最受官员们追捧的还有“道家思想与老庄智慧”、“佛教禅宗与人生”两门课。在中国传统士大夫眼里,这两个实际属于一类,就是“佛老之学”。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入世为官,经世济民一直是儒家士大夫的价值理想。士大夫们也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克己复礼”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儒家有很强的入世意识与道德责任担当,讲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当仁不让”、“舍我其谁”,其精神气概是相当积极豪迈的。

  但是在中国历史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士大夫们往往在盛年时期秉承儒家理想,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但到了晚年,却常常看破红尘,醉心于超尘出世的佛老之学。顾炎武就曾说:“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学佛,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学仙。”

  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呢?原因就在于在旧时的皇权专制制度下,政治黑暗,士大夫们很难真正实现儒家的理想。在缺乏现代民主健全制度的环境下,官场上充斥着黑暗的党争、腐败与丑恶的政治斗争贯穿于每一王朝的始终,斗争的形式虽有异,但残酷的结局大致相同。

  于是士大夫们理想幻灭,希望落空,现实世界既然令人烦恼和失望,就需要到彼岸世界去寻求填补心灵空白的填充剂。而佛老之学,认为外在的功名和荣辱,只不过是虚假的幻影。士大夫由此而在佛教道教的出世信仰中,得以自我解脱,自我平衡。苏东坡就是一例:“为小人挤排,不得安于朝廷”,乃于“郁憏无聊之甚,转而逃入于禅”。

  这就是所谓“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焉。”于是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与佛教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始终成为中国士大夫互为补充的心理结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