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化解地方债风险

http://www.CRNTT.com   2014-10-17 09:02:18  


  中评社北京10月17日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在于规模,虽然从地方政府债务占GDP的规模看,依然可控,但地方政府债务仍存在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治本之道还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地方债扩张深层次原因

  中国证券报发表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文章分析,截至2013年6月底,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30.27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不到18万亿元17.89万亿元;中央政府性债务总额12.38万亿元。全国政府性债务总额占GDP之比为53.5%。

首先,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过快。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来源。一方面融资平台没有享受到政府信用折价,其融资成本更高;另一方面,融资平台政企不分、公司治理落后、资本金虚增、资产负债率高且偿债能力弱等问题会加大政府债务风险。

  其次,地方债务结构集中于低级别政府。从直接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和或有债务合计来看,市县级占比约70%,省级仅占比约30%,这是因为财政收入比较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市县一级政府更有动力通过举债发展经济。但对于部分市县级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基础总体薄弱,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高,土地开发潜力不强,其财政资金可能难以还本付息,更有可能成为地方债务风险的引爆点。

  再次,地方债务集中于中长期资产,面临流动性风险。从地方债务的资金投向看,主要用于市政和交通运输等长期项目。一方面,四万亿期间,地方主导的中长期投资项目可能对项目未来还款能力失审,项目完成后不一定能产生合意的现金流。另一方面,投资投产所需期限可能要长于债务偿还期限,在投资项目尚未投产前地方政府可能就存在较大的偿债压力。二者均可能导致偿债高峰期地方政府资金链面临流动性风险。

  最后,政府债务不透明的负债来源日趋隐蔽。2010年银监会对银行投向地方融资平台的表内信贷做出限制,地方政府负债开始转向监管灰色的地带影子银行。这些债务隐蔽性强,风险不易控制且融资成本高于银行表内贷款利率。随着对信托、理财产品的到期和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加强,地方债务的举债方式多样化较严重的省市可能会更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量可控,但是潜在风险不得不防。找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治标治本,方能系统性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首先,财政分权下财权事权不对等致地方债务扩张。分税制后地方财政收入减少而财政支出刚性,社会保障、地方政府部门及其事业单位费用和地方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均依赖地方财政支出。财政财权事权不对等导致地方财政收支不断恶化,中央转移支付也难以完全覆盖财政缺口,政府通过举债寻找新的资金来源也就不足为奇。

  其次,《预算法》和财政分权改革不彻底放大了地方举债风险。地方政府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融资弥补财政缺口,只能依赖融资平台,一方面导致融资成本高企,另一方面债务未纳入预算管理,无从监管。此外,财政分权改革并不彻底,省级以下分税制并未有效推进,财政支出责任层层下压,下级政府苦不堪言,导致地方债务结构集中于低级别政府。

  再次,地方政府面临预算软约束。首先,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央无法对地方政府采取硬约束,对地方举债投资扩张是默许的态度。其次,地方债务呈现大而不倒的特征。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暴露,出于就业和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考虑,中央无法真正置之度外。最后,地方为平台公司提供显隐性担保,银行降低了对平台公司的风控管理,造成金融机构对地方债务约束软化。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