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台湾学者张登及:北京对台政策的台湾视角

http://www.CRNTT.com   2014-12-27 00:46:13  


 
  而“自我”的认识,不可能脱离其物质条件(虽不等同于其物质条件)——即语言。语言的有系统表达则是“论述”(discourse)。所以“自我”的认识是一种“社会语言复合体(sociolinguisticentity),是一种关于“自我”身份的论述。任何对“主体性”的理解,失去语言的条件就无法被掌握表达。笔者比较武断地说,没有“语言”就没有“自我”,也就没有“主体性”。这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也是二十世纪社会科学、国际关系理论中,所谓“语言学转向”(thelinguisticturn)、“社会学转向”(thesociologicalturn)的主旨。

  依此分析,“换‘位’”的“互为主观”,即是行动者对彼此“自我”存在的历史与社会关系的考察,即关于彼此“自我”的身份“论述”的动态考察。由于“自我”的主体性是社会存在与历史存在,所以不可能仅是孤立、静态的自然存在。“自我”原本即以动态的相互关系为存在条件。这样看来,“换‘位’”的现象照说应该是所有行动者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之所以无法因此发展出“主体”间的“增信释疑”,原因在于“换位”时常停留在一个层次,而未进入到另一层次。

  “换‘位’”第一个层次是主体对立的层次,特点是静态的“互为主观”。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理性选择”与“西伐利亚主义”。静态的互为主观假定“自我”间关系是静态、给定的,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egoism)是“自我”间普遍共享的,可以具以推论其他“自我”。但现实中的“自我”又因为历史与现实因素而有各种差异,所以暂时性的发展优势和劣势极易形成各种优越感、沙文主义、终结论、胜利主义,共同特征是反历史主义(ahistorism)。

  “换‘位’”第二个层次才是真正互为主观的层次,特点是动态的“互为主观”。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具有历史主义特点的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动态的互为主观假定“自我”间关系是变迁的、互动的;“自我”与其他“自我”因而是相互构成,可以透过对这一相互构成的变迁情况的循环性理解(即诠释学循环),达成共享的“自我”间理解,乃至“和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