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中评月刊:中国股票市场始于筹资成于投资

http://www.CRNTT.com   2024-07-29 00:02:14  


 
  在最初的“额度制”下,股票发行额度就是获得筹集资金的门票,自然就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当时把发行额度分配给各地政府和各部委,除了有实际生产企业的之外,还有一些根本没有任何可能发行股票并上市企业的部门和机关,比如团中央、妇联等等,有一些地方也没有可供发行股票和上市的企业,于是,他们的额度就被用来交易。这种交易当然不可能获得官方的许可,也不可能有官方的明码标价。根据我们亲历所得到的感觉以及聊天交流的信息,那时候一个发行额度的价格大致是2000万元。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中国股票市场最初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为了筹集资金,股票发行额度实际上是依据政治权力进行的利益分配,而不是正常意义上企业发展需要筹集的资金规模,更不是为了给投资者提供适当的投资标的。

  当时股票发行的主体只能是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不得发行股票。由于当时很多国有企业处于困境,因此,一家公司要发行股票,还必须捆绑一家处于困境的国有企业,叫做“捆绑上市”。这种做法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官方的正式说法是股票市场为国有企业解困服务。另一方面,从股票市场的需求方来说,当时政府规定,国有资金不允许进入股市,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股票市场就是因为国有企业要筹集非国有资金而产生的。

  从中国股市萌芽到正式得到官方认可的过程可以看出,股份制改革和股票市场先是由体制边缘的群体(企业和老百姓)在不得已的窘境下冒风险“吃螃蟹”,在获得一定的成就并得到官方认可后,不再有政治风险并只有获得资金的好处,股票发行便被体制内主导企业垄断,行政权力主体也跟着分享利益。其实,这也是中国过去神奇四十年改革的基本路径,在各行各业大同小异。不同阶段的区别主要在于受益主体的变化,前期主要是国有企业和行政部门,后期越来越多的是私人企业、利益团伙和私人家族。

  本人在1996年曾经指出,“理解证券市场的定位问题,是理解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理解市场面临的问题,理解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的关键;解决证券市场的定位问题,是确定我国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战略,进行证券市场规范化建设的前提。事实上,定位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在片面的筹资定位下,特别是“额度制”下,股票市场会呈现什么样的状况呢?首先,“地方政府和企业不顾具体条件争相发行股票,在发行额度的角逐中,使尽浑身解数,甚至有不择手段者”。中国股票发行市场的这种状况,或者说基因中的这种特性,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但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中国股市初期,不少国有企业作弊发行股票和上市,但他们主要是为瞭解决国有企业的生存和给员工发工资的问题,有些上市公司作弊的“窟窿”在后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司成长壮大过程中得到了自我补救或者获得外部资源注入得到缓解和弥补。然而,经过最初十五年的股票发行和市场发展,发行股票和上市的企业大多是非国有企业,他们不再有国有企业的约束、管制和底线(尽管这些管制和约束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和明显的缺陷),于是便出现为数不少的非国有企业的“伪IPO”,甚至欺诈发行和上市,上市后大股东们“清仓式”减持套现离场、无节制的再融资和利益输送。在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大背景下,这类上市公司的危害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中国股市面临的严峻挑战,甚至生存威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