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中评月刊:香港一国两制官方话语变迁与建构

http://www.CRNTT.com   2024-09-17 00:05:49  


 
  一、香港“一国两制”话语建构的理论回顾

  话语分析源起语言学和修辞学,于20世纪50年代由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首次提出〔1〕。作为“一个集语言符号系统和价值观念系统于一身的统一体”〔2〕,话语及其在社会互动中的使用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认知框架的形成、传播与维持。借助系列语言符号,话语在社会交流过程中形塑知识、意义、主题和身份。“国际话语权”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国际关系学的语言学转向,以主权国家为典型施动行为体,凸显权利与权力的双重属性。“话语权利”强调“表达的自由”,取决于国际社会相关准则的权威性和制度化水平;“话语权力”本质为“话语的影响力”,是“物质权力观”在非物质性语言层面的延伸,与国际关系行为体自身实力地位成正相关〔3〕。在国际战略竞争背景下争夺中国在香港“一国两制”政策领域的话语权,既是维护中国自主阐释政策意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主导涉港话题讨论的“话语权利”,又是掌握引导议程设置、维护自身形象、化解公关危机的“话语权力”。

  媒体新闻作为一种“再现的话语”〔4〕,是运用语言系统叙述建构社会事实的典型产物。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中,梵·迪克试图打破此前研究对语言-话语、形式-内容、共时-历时的二分割裂,认为新闻话语具有双重维度,即新闻话语在知识传播过程中既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又是意义、主题和身份构建的主体。当前,全球话语体系以媒体为行动主体,舆论性话语权成为大国战略竞争和塑造国际秩序的重要指向。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媒作为权威的信息集散地,承担着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政策的重要职责,是国家主流话语的传播者,在塑造社会共识和国家民族身份中具有积极能动作用。其新闻话语建构可被理解为宏观主题的观点语境化或再语境化,以及将事件嵌入媒体文本之中的过程。同时,《人民日报》以自己特殊的叙事身份参与国际舆论、评判国际事务,直接阐发关涉本国利益和国际权益的主张,意图通过话语建构促进国际社会成员对本国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可,体现新闻媒体作为上层建筑层面的“权力意义”〔5〕。

  二、香港“一国两制”发展阶段与关键节点回顾

  本研究以《人民日报》为研究资料来源,其最早新闻报导可以追溯到1984年。根据关键时间节点,结合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可以将《人民日报》自建刊至2023年共3817篇相关报导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