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谁在败坏孔子?

http://www.CRNTT.com   2010-02-06 11:30:57  


 
  接下来的事情似乎又是注定了的,《孔子》的上座率出奇的低。原因也不难分析,一是对于那些不常看电影的人来说,《阿凡达》刚刚收割完一次票房;二是《孔子》这个题材拍成电影也很难吸引人。更何况于丹此前煲制的“孔府鸡汤”也收割了一次等等。经年累月,孔府食客可谓应有尽有,但有趣味者实在凤毛麟角。为此,长于调侃的网友押沙龙在微博中忍不住要大改剧情:孔子和南子缠绵一夜,产生真挚爱情,后来孔子被人害死,弥留之际握着南子的手:小南,我爱你。南子突破黑暗势力包围,将论语秘藏起来。几千年后,这本书落到于丹手里。黑暗势力马上残酷追杀她,但在最后一分钟,于丹冲进百家讲坛将这个惊天秘密公布于众。有网友跟帖,“最后发现,追杀于丹的人是庄子……”种种恶搞的背后,是人们对趣味缺失的尽情嘲讽。而嘲讽,从某种意义上说,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看到这些人在“败坏孔子”,有人也许会怒不可遏了。然而,你能肯定这些人在败坏孔子么?在我看来,真正败坏孔子的,恰恰是那些自己吃孔子饭还要端走别人饭碗的人,是那些强迫他人接受孔子、无视他人思想自由与审美自由的人。因为胡玫说“相信国人在这场对决中会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更是大而无当的道德胁迫。我在网上看到不少针对剧组和孔子的怨忿之辞,这也算是一种抵制了。我甚至注意到,在我所关注的微博里,谁要说自己打算去看《孔子》,还得事先解释一下。有人便这样说了:“诸位,我不是想去看《孔子》,只是想刺探一下它的上座率”云云。如此情景不可不谓有趣,由于有人动员包场看电影,即使是自愿买票的人,也难免有某种“被包”之不适。

  同样具有嘲讽意义的是,公映之前,主演周润发曾在上海表示“看《孔子》不流泪的不是人”。而在新浪的调查中,绝大多数人发现自己不是人,因为没有掉眼泪,“想不通有什么好掉眼泪的”。看来《孔子》不愧是大片中的大片,《阿凡达》是在屏幕上魔幻,《孔子》是“功夫在屏幕外”的魔幻——进电影院时是一群人,出电影院时是一群野兽。

  孔丘不过是位“杰出青年”,但仅此而已。我承认,孔丘的一生是积极有为的一生,是自我实现的一生。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其奔走呼号,试图通过道德重建人的价值与社会秩序,知其不可而为之,着实是做了件了不起的事。然而其后来的成王成圣,不过是后代有话语权者推崇的结果。而如果只是为了推崇他而否定其他人的价值,或为了推销与他相关的产品而排斥其他产品,显然是不道德的。回望历史,更可以看到,“独尊儒术”和“焚书坑儒”一样,其实都是在败坏孔子。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