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干部子弟更容易上北大不是谎言 | |
http://www.CRNTT.com 2012-04-17 11:18:58 |
从“县一中现象”到“超级中学现象”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梁晨还澄清了关于《无声的革命》的另外一个误解,他称《无声的革命》本意是赞扬新中国以来的基础教育的,从整体上看,中国高考制度本身是有利于工农子弟的,相较于国外,中国教育为工农子女提供了更多受教育及社会流动的机会,原因就在于“国内中学广泛的住校制度与强化训练”。 梁晨所说的,其实就是“县一中现象”。所谓“县一中现象”,是指在我国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为了提高本地考生的竞争力,采取的方式是打造当地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把最好的资源都集中到这些重点学校,目的就是为了考上大学。对于原先教育基础薄弱的工农子弟,这种方式确实有利于他们“一飞冲天”。 然而,这种原先有利于推动底层民众孩子上名牌大学的做法已经慢慢失效。“县一中”现象其实早已埋下了“不平等”的因子。据2003年对10地城乡40所普通高中学生的一份研究,学生的家庭背景强烈地影响着学生能否进入重点中学。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高中学生的阶层分化都十分明显,优势阶层的子女更容易进入重点中学,而中低阶层的子女则更多分布于普通中学。在城市重点高中,来自高阶层家庭的学生比例平均为42.1%,是低阶层的1.6倍。在有的城市,前者的比例高达60%以上。 而在近年,“县一中现象”又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随着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涌向了大城市,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超级中学”。它们大多位于省会城市,拥有丰厚的教育经费与政策支持,像抽水机般吸纳当地及周边县城最优秀的学生与最优秀的老师,每年几乎垄断了其所在省份北大清华的名额。而当年“县一中现象”的突出代表黄冈中学,则慢慢有所没落。 毫无疑问,“超级中学”很大程度就是为那些在更小的时候就占据更好的教育资源的“干部子弟”们准备的,这就是“干部子弟”上北大比例越来越高的直接原因。 ■ 社会阶层“垂直流动危机” “科举世家”与明清两朝的衰亡 有道是“太阳底下无新事”,一个原本富有活力、面向所有阶层选拔人才的教育制度渐渐变得僵化,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历史上也发生过。著名学者何炳棣关于明清科举的经典研究中,曾经揭示过这么一个现象:在明朝早期的举子中,祖宗三代未有一人得过功名的比例相当高,在明朝最初一百年中这个比例甚至多达70%以上,用今天的话说,当时选出的人才大多是“凤凰男”——毫无背景的乡下穷酸学子,能够通过科举立时变得飞黄腾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三代以内拥有过功名或者当过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属于“干部子弟”“精英子弟”的举子中举的比例稳定提升,超过了50%,以致出现了一些“一门三进士”的科举世家,平民与精英的阶层划分开始变得泾渭分明。有论者认为,明朝末年吏治败坏,社会分化严重,就与科举制度下的“近亲繁殖”有很大关系。在清朝科举中,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