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中国文物鉴定陷入信用危机 | |
http://www.CRNTT.com 2012-09-28 11:49:50 |
问题偏偏出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国家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姚青芳表示,当前从事收藏的都是盯着钱去的,是一群不懂收藏的人在搞收藏。所以,鉴定专家的话就成了金科玉律。“有人就拿着几百万,说这件文物谁谁鉴定过了我才买。很多名家就是这样被吹起来的。” 姚青芳分析说,真专家做假鉴定,根本原因是利益驱动。“文物鉴定圈的水又深又浑。”一件文物要辨明真假,首先要交鉴定费,一般要交几百元,如果要出具证书,则要交证书费,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 曾出版过文物鉴定著作的作家吴树(微博)也表示,鉴定公司出具鉴定书,一般它只证明你是真的。所以,一部分无良的专家,把一些明知假的文物,也开成真的。如果专家鉴定一件文物为假,则只能赚三四百元,如果鉴定一件文物为真,则至少可以赚三四千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专家开具鉴定证书相当随意。只要你出钱,什么样的证书都敢开。开证书的,假的也成了真的了。不开证书的,真的也都成了假的了。 国内著名收藏家姚政也表示,藏品拿给某个专家鉴定,正常有三种说法,一种是真的,是老的;第二种,假的,是新仿的;第三种,也就是这个玩意我没见过,说不准,但实际上,能够拿到钱的只有前两种。“他说这个东西是真的,或假的,都得给钱他,如果他说不懂,别人会给他钱吗?为了拿到鉴定费,一些专家昧着良心说话。” 而广东省文物艺术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吕顺也表示,中国的文博收藏热也就是近20年的事,要参透老祖宗数千年前留下的东西,有难度。所以启功老先生曾经提出“模糊鉴定”,就是说,某件文物,如果现有资料不能证明其真假,就存疑,搁置,等到以后有证据证明其身份,再做判定。这也是世界文博界的通用做法。但当前在中国却不是这么做的。一件文物,几分钟断生死。“模糊鉴定”也被抛诸脑后。说白了就是鉴定收钱,如果有人找你鉴定一件文物,你说“说不准”,人家会认为你没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不知已有多少文物做了“冤死鬼”。 吕顺认为,文物鉴定师敢开假鉴定,还跟人们的收藏心理有很大关系。“有人拼尽老本花几百万投资一件文物,如果你说他的东西是假的,他会跟你翻脸,专家逐渐不敢说真话了。就算说真话,也要看对象。” 潜规则2 同行互不拆台结同盟 此外,鉴定行业还有互相不拆台的“潜规则”。如果一位专家鉴定过了,其他专家一般不会反驳。这样就会出现一些专家集体“走眼”,因为大家都不说真话。 1994年夏天,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北魏陶俑,很快引起轰动。经专家组鉴定后认定为真品。 孔祥星回忆说,当时几乎北京所有的魏晋南北朝陶瓷专家都来了,国家博物馆、故宫(微博)博物院拨出专款,抢救性收购陶俑,短短几个月内,从市场上收购回几百件北魏陶俑。当时,只有自己的导师当时进门看时说:“这么多,有没有假的?”对一组陶俑,他看了后说,年代到不了北朝,而其他专家,没有一个说是假的,众口一词都认为是真品。 然而,在随后的几个月,市场上涌现出来的北魏陶俑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大有收不完的势头。国家文物局后来停止收购,对此事进行彻查。后来发现,这些所谓北魏陶俑只不过是洛阳一些村民做的高仿品。 专家为了利益同盟集体“装聋作哑”的情况并非孤例。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假文物“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某银行由此轻信了骗子的经济实力,发现被骗贷6亿多元后不但未报案,还继续为其违规提供资金4个多亿,导致银行最终损失5.4亿多元。后调查发现,5名专家连玻璃柜都没打开,只是围着玻璃柜转了一圈,就在一份“天价鉴定证书”上签了字。这一事件也被视作中国文物鉴定界的丑闻。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