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国文物鉴定陷入信用危机

http://www.CRNTT.com   2012-09-28 11:49:50  


 
  而实际上,目前国外的大博物馆和文物拍卖,采信的都是科技鉴定手段,比如碳14、热释光技术鉴定文物的年代和成分。

  姚青芳也说,自己从1997年利用仪器做一些科学检测,迄今为止已测过数万件文物。每种元素的成分多少,都能测定出来。“当时就有人跟我说,‘你的仪器能检测真伪了,我们吃什么呢?’他们认为文物真伪就应该靠专家眼睛看。说到底,就是个利益格局的问题。”

  吕顺认为,“眼学”鉴定是我国文物鉴定的传统,行家的经验多是通过不断地多看、品鉴摸索出来的,他们的经验就是一个数据库,能结合历史、人文、典故等因素对文物的真假和价值作出综合评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文物鉴定仍然是眼鉴为主。

  而科技手段的鉴定虽然较为客观、量化,但也有其局限性。科技手段的检测仪器,一是难以对所有古代瓷器都一一采样,二是数据库不全就难以成为鉴定真假的标准,三是科技手段使用范围有限,比如陶瓷、青铜器等可以使用,但字画、古董的鉴别,科技手段通常无用武之地。
 
文物收藏

切勿迷信“专家”

  由此看来,受传统习惯和自身缺陷制约,科技鉴定要推广恐难实现。在众多圈内专家看来,首要的是先把人的方面规范起来。我国文物鉴定市场之所以乱象丛生,一是没人管,没有一套统一的鉴定标准;二是不道德行为付出的代价低。

“看走眼”无“惩罚”

  姚政说,投资者把专家鉴定当个宝,一份权威鉴定可能“点石成金”,让藏家手中的“顽石”成为宝贝。但专家出具“伪鉴定”就算东窗事发,无法律风险,也无经济风险,几乎没有什么损失。“鉴定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信不信可由你。我说错了又怎样?顶多是看走眼了。这些人总有逃脱责任的理由。”

  吴树也表示,在国外,如果鉴定师多次鉴定错误,将被行业永久封杀,而在中国,鉴定师通常以看走眼为由推脱责任。“道德败坏的这部分鉴定师付出的成本太低了所以恶行得不到制止。”他认为,必须加强对那些道德败坏的“鉴定专家”的惩戒。

  姚青芳也认为,由于没有终审评审机构,一旦鉴定意见有分歧,没人来当裁判。

完全靠人品“自律”

  在林谷平看来,我国文物鉴定市场迄今为止并无官方承认的职业鉴定专家,没有一个部门有资格向个人颁发鉴定专家资格证书。文化部有个艺术品鉴定委员会,是对国家的文物进行鉴定。按理说,真正合法的鉴定专家,只有这一种。但这类专家通常只负责馆藏文物的鉴定,对于民间流通的海量文物则无暇顾及。“据我估计,面前市场上达到鉴定水平的所谓鉴定专家不足1000人,假专家远远多过真专家。”他建议,国家应该把这一块管起来,制定一套鉴定标准,这样就能避免那些假专家招摇撞骗。同时,对于那些“助纣为虐”的专家,应该严惩。“医生看错病还是医疗事故呢,你开假鉴定就不该被追究责任吗?”

  业内人士昨天提醒说,文物收藏不要迷信专家,请专家鉴定,要了解他的行业背景,鉴定经历,更要看重人品。
 
  原题:标准缺失潜规则横行 中国文物鉴定陷入信用危机 

  来源:文化中国-中国网2012-09-28 10:26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