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新型城镇化与社会制度创新

http://www.CRNTT.com   2013-08-21 08:33:42  


应认真反思中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幷以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题推动中国社会制度的创新。
  中评社北京8月21日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已经证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区域内的小城镇的迅速发展。正是由于小城镇迅速发展所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生产要素集聚效应及规模经济效应,其经济增长率迅速提高,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光明日报发表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朱北仲文章表示,城镇化在为人们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问题,在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尤为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当前,我们应认真反思中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并以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题,推动中国社会制度的创新。

  中国推进城镇化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

  文章分析,传统户籍制度制约了城镇经济规模增长。近年来,现实中的户籍制度和各种政策限制了城镇人口的增长,很多地方政府都以在本市工作的年数、收入的多寡、连续居住的时间、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等作为落户门槛。这种过高的落户门槛一方面限制了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农民后代强烈要求改变自身现状、融入现代化生活的梦想,另一方面也限制了这些人获取更高收入、得到身份认同的愿望。另外,从人口经济理论上来看,这种传统户籍制度也降低了城镇发展的规模经济,在经济资源相对充裕的条件下,城镇人口的增长有利于经济增长。

  土地流转制度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土地流转的自由程度影响着农业的运作模式,自由程度较高的土地流转制度,能够较好地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其向城镇的有效转移。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国各地在实践中存在多种土地流转试验,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土地流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未来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用现代高效率的生产要素对传统落后要素进行替代,而这种替代就是在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

  产业布局不合理导致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滞后。城镇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道路、水电、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而目前中小城镇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缺少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问题。同时,由于金融机构融资难度大,基础建设力度不够,辐射面积小,造成中国一些地区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时不知应如何进行产业布局,无法对本地区应该形成什么产业、应生产什么产品作出理性的战略规划。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