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美国的三条经济软肋

http://www.CRNTT.com   2013-08-30 08:31:44  


 
  软肋之二是货币政策引发的争议问题争议超过它实际解决的矛盾问题。一是与美国主流货币理论坚持的长期货币中性、只有短期能够调节需求的理念方程,违背货币政策基本立场应当保证本币“良币(sound money)”立场。由于受经济基本面前景黯淡银行惜贷情绪增强,超额储备规模膨胀,货币流通速度大幅下降,流动性陷阱状态下央行人为货币方式,通过信贷扩张提振投资和经济的效果极为有限。这类政策在美国国内质疑意见,已经从早期一些市场人士和学界比较非主流派观点发展成为包括不少政界和学界主流人士观点(马丁费斯坦,格林斯潘,鲁宾等人),因而美联储目前陷入骑虎难下的困境。

  软肋之三是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目标不一致。资产价格泡沫因素推高居民净资产,从而使得居民储蓄率下降,构成诱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结构性原因之一。数据显示二者波动呈现高度显着的反向关系(一是相关系数,二是偏离值关系)。因而危机后痛定思痛,美国决策层也意识到提升居民储蓄率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后危机时代数据显示,由于美联储货币放水政策,实体经济由于市场机制自身调整对过量货币暂时形成屏蔽,但是资产价格相当程度受到过量流动性影响反常飙升。随着资产价格恢复甚至在量宽货币政策刺激下出现泡沫因素之后,家庭净资产增长快速恢复导致储蓄率下降。最新数据显示,净资产恢复到超过危机时水平,储蓄率也下降到接近危机时水平。

  战略性软肋

  战略性软肋,是指开放环境下美国作为产业技术前沿国,由于其他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起飞,通过生产率追赶对美国客观形成的竞争压力和挑战,或领先国、前沿国在面对后发优势国家经济追赶状态下面临的相对竞争力下降及其相联系的被动和不利状态。主导国家发挥其主导地位,需要一起产业技术前沿地位和相应实力为基础,但是“大有大的难处”:大国之间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后起大国经济可能较快增长和追赶,使领先国面临被动和困难状态。后起经济规模越大,追赶速度越快,追赶时间越久,体制差异越大,对美国作为领先国挑战和压力也就越大,这类霸主国软肋就越是纠结。

  战后美国经济至少已面临由大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的三波后发经济体追赶派生的战略软肋。第一波是西欧主要国家生产率恢复性追赶,使美国外部相对竞争力下降和国际收支状态趋势性恶化,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第二波是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与东亚四小等经济体经济追赶,再次使得美国经济在相对优势方面面临守势恶化被动压力。第三波是目前正方兴未艾的新世纪初年蔚为大观的中国、印度等超级人口规模大国决定的体量巨无霸经济体快速追赶。新世纪新一波追赶,对美国主导国地位带来改变的影响力、持久力、冲击力等不同维度,都是早先两波追赶所无法比拟的。由此给美国以及原有最发达国家集团带来的战略软肋,构成时下西方战略家热议的“时代焦虑”(the age of anxiety)、“后美国时代乱局”(the Post America Scramble)、“美国梦的凋零”(The Waning of the American Dream)”等概念的经济背景。

  在我们侧重关注的开放宏观领域,美国战略性软肋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观察。突出表现之一是投资不振致使复苏增长乏力。虽然当代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标准模型看重全要素生产率(TFP)而淡化资本形成的增长贡献,在真实经济世界中由于新技术往往具有“嵌入性”(embeded technology)因而与物资资本紧密联系,学习效应与人力资本积累与资本形成交叉作用,因而资本形成对新兴经济体以及成熟经济长期经济增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解释作用。在美国面临日本为首第二波生产率追赶浪潮时,里根总统任命一个由各界精英组成的美国产业竞争力评估委员会,该委员会1985年报告把投资作为长期增长最重要因素,认为资本形成是粘合技术创新从而提升现实竞争力的关键途径。美国宏观经济数据支持这一点。互联网革命时期产业技术前沿突破伴随投资高增长,推动经济高增长与财政收支超常改善。进入新世纪后人为刺激高增长但是投资增长乏力,经济泡沫化与宏观失衡构成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背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