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历史探究:谁该为国军守不住南京城道歉

http://www.CRNTT.com   2013-12-28 09:24:37  


1938年2月26日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刊登照片,日军将被俘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捆绑押赴郊外集体枪杀。
 
  撤退命令没有及时下达,致使大批士兵滞留南京被屠杀

  自就任卫戍司令后,唐生智频频采取各种措施表态“决心与南京共存亡”,但始终没有对万一城陷之后如何有序地组织撤退等给予过关注。然而,到了12月11日中午,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突然向唐生智传达了蒋介石的撤退命令,指示让少数部队渡江,其他主力部队按具体情况突破日军的包围。当晚,蒋介石又来电说:“我军防卫南京,已经完成牵制敌军的任务,为了今后继续抗战,命令主力部队突破正面之敌,向宣城、浙江省西部集结,不能正面突破的部队,依次渡江向徐州等地集结,胡宗南的第一军已经在浦口附近接应渡江。”

  然而,直到第二天下午五点战局恶化,唐生智才最终决定要撤退突围,至于为何唐生智会将下达撤退命令拖延了一整天,至今还没有可靠的解释。这一天的时间差是致命的,使得国军失去了统一部署实施突围计划的时机,很多部队就这样成批地被俘或被杀。当时的具体情形主要有如下几种:

  首先,通讯不畅导致撤退时部队一片混乱。原本唐生智下达的撤退计划是“大部突围,一部渡江”,但由于当时城内外的指挥、联络系统已经中断,许多部队根本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当他们发现情况不对时,本能地选择了经挹江门到下关过长江的路线,由此反而形成了“大部渡江,一部突围”的局面。除了第66军、第83军突围之外,大部分官兵放弃了需要与敌战斗的“突围”,转而选择了看似具有较高生存几率的“渡江”。就这样,在缺少渡江船只和后有日军追击的情况下,演出了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剧。

  其次,由于时间紧迫,各部队没能制定合理的撤退步骤和计划,因此在撤退过程中造成了极大损失。“在雨花台地区的军民两、三万人,在撤退时遭到了敌军扫射,哀声遍野,尸山高筑,血流过胫,一片惨状”。

  再者,很多高级军官在接到唐生智下达的突围命令后,不传达到军中,却只顾自己逃生,这加重了南京守卫部队的伤亡与被俘人数。如根据时任教导队第2旅第3团团长的李西开回忆:他12日下午5时(适逢唐生智突围命令下达)在紫金山阵地忽接胡启儒旅长电话,说奉总队长命令到下关与36师师长宋希镰接洽军情,“第2旅的一切作战事宜和第6团暂归你指挥。”胡实际上是放弃军队与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同逃过江。这一作法使守卫紫金山的教导总队始终未接到突围命令,而受到惨重损失。

  再者,突如其来的撤退命令和高级军官的大量逃亡使得军心动摇,士兵丧失斗志,集体投降。相关内容在日军官兵的日记和书信等材料中比比皆是。日军第十六师团长中岛今朝吾在其12月13日日记里记载:“我们还没有发动攻击,敌军已无心恋战,过来投降。我们未费一枪一弹便解除了几千人的武装。傍晚把俘虏押往南京的一个兵营,不料竟有一万多人。”日军第十六师团士兵东史郎在其战地日记中也有相应的记载:“大约七千俘虏被解除了武装,正坐在田里。他们的长官扔下他们逃跑了,只留下一个大尉军医。……如此之多的兵力一定有相当数量的军官,但他们却一个也没留下,全狡猾地溜掉了,这实在不得不令人佩服。”

  正是由于唐生智这一天的耽搁,造成了大批中国军队未能成功撤退而滞留南京,最后大部分被日军屠杀的严重后果。

  参考资料:杨天石《蒋介石与1937年的淞沪、南京之战》;邸皓《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及其档案研究》;(日)洞富雄:《南京大屠杀》,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4月版;萨苏《南京保卫战中两支成功突围的部队》;马振犊、邢烨《日军大屠杀期间南京军民反抗问题研究》;严海建《南京保卫战若干问题辨识》;(日)家近亮子《从<蒋介石日记>解读1937年12月的南京形势》;刘惠恕编着《南京大屠杀新考》;孙宅巍《如何评价南京保卫战——再论南京保卫战》;李沛霖《南京保卫战中唐生智功过述评》;姜良芹《从淞沪到南京:蒋介石政战略选择之失误及其转向》;等。

  结语:南京守不住,系当日情势之必然;但城破之际所造成之军民混乱及至被日军肆意屠杀,高层指挥官们确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来源:腾讯历史2013-12-17 第0248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