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以平常心适应经济增速的适当放缓 | |
http://www.CRNTT.com 2014-03-06 08:36:06 |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伴随着诸多问题,例如经济运行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但是中国依然实现了持续的快速经济增长。这让中国获得在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地位的同时,也给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秩序和西方舶来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带来很大“冲击”。以至于有人认为任何不能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进行“理性化”解释的理论,都是不完备的,有缺陷的。 在1990年度初在中国曾经有一很火爆的学科叫“转轨经济学”。讲述的逻辑和故事当然是中国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然而,风水轮流转,二十年后在中国非常火爆的一个词是“中国模式”,尽管从各方面讲,中国向现代基于法治和民主的“良序市场经济”的转型还远未完成。 文章认为,将一个半统制、半市场的经济转型的中间状态称为“中国模式”并不仅仅是一些中国学者的“理论自信”,而是有现实国策启示意义的。目前来看,无论是从需求面还是供给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都已经是一个大概率事件。然而,如果承认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已经成功,成为一种“模式”,那么在经济增长放缓时,就可以继续依赖我们过去数十载行之有效的一些手段来“保增长”。而如果不承认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模式”,而是认为仍有很多改革工作要作,那么面对经济增长的放缓,就更能以平常心看待,也就更容易得出要进一步深化市场化导向改革的结论。 文章最后说,所谓 “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经济体很难维持一个长期高速增长。一个国家增长到一定水平之后,经济增速必然会下降。特别是中国,在经历了“超常”经济增长之后,回归常态理所当然。经济增速的放缓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可能做出错误的反应。如果将经济增长的放缓视为落入“陷阱”,惶恐不安,而继续采取传统的刺激手段,例如对出口和投资的一味依赖,则可能对经济长期发展反而是有害的。我们必须以平常心对待中国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适应经济增速的适当放缓,转变政府职能,不再一味依赖传统手段刺激经济增长。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