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大陆专家: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机遇与挑战 | |
http://www.CRNTT.com 2014-03-10 00:12:26 |
(六)以美国为主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美国官员坎贝尔曾表示,“与台湾保持强有力的、多方面的非正式关系,以及对保障台海和平稳定的承诺,是美国转身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美国推行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台湾仍被视作抑制中国大陆的棋子。国民党籍民意代表多次公开表示,在他们访美期间,美国一直很关切钓鱼岛议题,“非常担忧两岸会在南海问题上联手”、“不希望两岸联手处理钓鱼岛与南海问题”。而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打手,担心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将导致两岸军事联手,对其利益产生威胁,因而也与美国持同样立场。另一方面,美国官员也曾表示“乐见两岸政治谈判”,“支持两岸信心建立措施”,认为有助于两岸关系缓和与稳定,符合美方利益,美国无意扮演任何角色,甚至“只要台湾民意支持就不成问题,台湾选择统一或维持现状,美国不会有太多意见”。上述观点或有几分真实性,但问题是美国惯用两面手法与双重标准,从苏贞昌访美过程与民进党对吴伯雄访问北京言行的强烈抨击来看,美国极可能是表面支持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实则在幕后利用民进党平衡台湾民意走向。(28)综上,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尽管是两岸内部事务,但仍牵涉到周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战略利益,美、日等国插手其中,大大增加了该问题的复杂性。 累积互信,适时推动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 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互信机制必须建立在政治互信基础之上。两岸彼此军事关系的关注点在于:台湾承诺不搞“台独”或“法理台独”;大陆承诺不动用武力、不搞武力统一,而实现这种互信的基础在于坚持“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29)在此基础上,逐步累积互信,凝聚共识,适时推动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 一是以民族大义为出发点。两岸问题是民族大义问题,因此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仅基于利益考量原则。(30)两岸要以“大义”(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与“大理”(避免采取强硬手段)来增进互信,共同发展。 二是以现实需求为驱动力。当前东亚地区局势总体稳定,但以岛屿、领海争端为主的国家、地区间矛盾依然存在,美、日、菲、越等国对我领海及有关岛屿的侵占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这些情况的发生,亟需两岸形成合力,共同应对,以维护中国正当权益。马英九近期在接受《亚洲周刊》专访时提出,“两岸防空识别区重叠有2万3千平方公里,主张两岸共同协商如何解决重叠区问题。”对此有台湾军事评论员接受专访时表示,“两岸甚至可以把大陆和台湾防空识别区的重叠区域形成一个空中对话区,作为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扩散点和突破口。”(31) 三是以信任积累为着眼点。保持将两岸间既存的单方面的军事默契或善意,使“信任积累”得以延续和增持。例如,解放军将以往在东山岛等地举行且对台湾极具针对性的三军联合登陆作战演习转移他地实施,并予以事先公告,此举便属于CBMs(信心建立措施)中的“限制性及透明性措施”,也是单方可主动采取的作为。此外,两岸各自发表“国防报告书(白皮书)”,维持“海峡中线”默契,规划限制飞行航线等,亦属于CBMs范畴。以此而论,某些形式的CBMs其实已存在于两岸,未来在于两岸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建立“增量专案”。 四是以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为切入点。在推动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时,应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低后高”的原则,可先进行非传统安全或综合性安全的合作,例如海上搜救、救难,共同打击海上犯罪和恐怖主义等,这些领域与民众的财产乃至安全密切相关,台湾民众比较容易接受,且受台湾未来政党轮替影响较小。同时,在既有合作方面持续扩大和提升,合作的范围可从台海地区扩大至南海甚至是东海地区。(32) 尽管当前还存在诸多挑战甚至不利因素,但从长远看,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确是大势所趋。双方应积极营造善意环境与必要条件,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累积互信,时机成熟时,必定会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有力地推动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最终建立。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