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国的城市化应谨防“欧洲化”

http://www.CRNTT.com   2014-05-07 09:10:39  


 
  中国的道路:统一、效率与平衡的冲突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化模式相比,中国未来城市人口的集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警醒的是,中国过去的政策导向可能进一步加剧了统一、效率、平衡之间的冲突。

  今天的世界经济已经高度全球化了,在此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制造业在全球分布需要考虑在哪里投资是最具有生产效率的,国际投资者考虑的是如何节省成本,从而达到最有效的产出。中国是一个东部单面临海的国家,沿海地区因为有港口,相比于铁路更为节省运输成本,从而是国际投资者投资的最佳区域,此时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但中国沿海的海岸线相对于国土面积并不长,到了渤海以北,港口附近的海域在冬天还可能会结冰。因此,与国际上其他地区相比,参与国际贸易和制造业分工体系,在海运成本上有竞争力的就是长三角、珠三角一带的腹地,这一地带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和收入,从而决定了被市场力量驱使的劳动力流动方向,体现了市场效率原则。

  遗憾的是,中国至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力流动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不得不将大量的资源用行政干预的方式向内地配置,结果就会牺牲效率。统一、效率与空间平衡之间不能兼得,追求平衡的过程中,人们严重混淆了规模的平衡和人均的平衡两个概念,认为只有把经济资源往欠发达地区和人口流出地移动,才能实现平衡。但根据前面展现的理论和国际经验,在市场力量的主导下,人口向少数地方集中最终能够带来人均意义上的平衡。通过政府力量干预资源流向追求的是规模上的平衡(经济资源的均匀分布),只有实现人均意义上的平衡,才能真正达到平衡,实现统一、效率与平衡之间的协调。

  过去十年当中,市场力量引导人往高处走,高处是指东部、大城市,也包括内地的区域性大城市;而政府的干预则引导资源向低处走,低处则为内地、中小城镇。任何大国都需要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资源,在这里,我并不是反对为欠发达地区提供财政补贴,我要讨论的是政府进行财政转移的时候,应当考虑转移的数量、地点和结构,如果违反市场经济的规律,一系列低效率的后果就会出现。中央向内地进行资源倾斜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建设用地指标倾向于更多供给内地,与此同时财政转移支付和企业补贴等资金也向内地倾斜。这两种资源倾斜给内地带去了大量投资,劳动力似乎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工作,而无需到沿海地区工作了。引用商务部长高虎城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八字描述,是“总量过剩、局部短缺”。这说明,劳动力市场有流动障碍。如果流动自由,过剩的劳动力就可以到存在劳动力短缺的地区工作。今天中国的情况是沿海地区出现劳动力短缺,工资不断上涨,但内地会抱怨农民进城找不到工作。

  图1反映的是中国内地省份土地供应占比的变化趋势。2003年以后,国家开始把建设用地指标作为补贴内地的政策,所以整个内地的土地供应比重处于上升过程中。由于中西部省份土地供应多,但需求有限,没有足够的企业落户,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使得内地很多工业园可以实现零地价。而沿海地区地价不断上涨,需求仍大于土地供给,于是出现有些地方把山头削掉造地,或者通过填河的方式增加用地,带来生态上的成本,比如,因为大量填海导致岛屿数量急剧下降,这在长期是不合算的。此外,政府将大量的转移支付拨给内地,如图2所示,内地省份获得的转移支付在全国所占份额在2003年之后持续上升。

  给了内地资源,表面上看能够拉动内地省份的投资和经济增长,但如果这些投资的效率低下,最终将是不可持续的,并且会给内地政府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图3体现的是内地省份城投债的变化趋势。城投债在地方政府债务中占有很大比重,图中反映的中国内地省份的城投债所占份额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内地省份当年发行城投债的只数的比重,还有一个是当年融资规模的比重。可以发现,2006-2012年期间,这两个指标都是不断上升的。在2012年这年的增量中,这两个指标都超过了50%,但当年内地省份GDP加起来只有全国的41%。GDP的份额小于债务增量份额会导致内地债务负担相对来说越来越重,最后变成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