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冯骥才:抓住传统的最后机会

http://www.CRNTT.com   2015-03-07 09:20:02  


 
  冯骥才:如果从河姆渡文化算起,我们的农耕文明延绵了有七千年了。这种文明方式,养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对天对地的敬畏。也由此,诞生了一系列传统文化。比如说春节,其中许多民俗就带有这种乡土文明。时至今日,孩子不管离家多远,每到春节,必须回家看望父母,这就是我们民族传统传承的一种方式,它培养了民族的感情。

  我每次参加全国“两会”,都会提案建议除夕放假。好在今年成功了。如果除夕不放假,对年轻人来说,除夕必须回家团圆的民族习惯就很可能会消失。慢慢地,他们对除夕也会失去记忆,甚至不再理解,不再把除夕与回家团圆联系在一起。

  解放周末:淡化的是年味,式微的却是传统。

  冯骥才:有一次,我遇到一个河北小伙子,他说那几天无论如何要请假回老家去。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们村里有一个规矩,无论谁家办喜事,村里人无论在哪,都必须回去。我说这个好啊,这种人情味就是维系着这方土地的凝聚力。如果传承得好,它甚至可能被带到城市里,成为流动的、传播的文化。

  解放周末:但也有人觉得,乡土毕竟离很多现代人的生活已经遥远了,再强调乡土精神有点不合时宜。

  冯骥才:谁说乡土精神对城市就没意义了呢?我不认为乡村的文化就代表落后。古代乡村,从城市中拿来了儒家文化,巧妙的是,乡村把儒家的这套东西转化为民俗来体现,比如忠孝的观念,我说的那个小伙子就是很好的例子。农民回家过年,变成了民俗,最终这种方式成为今天中国人维系传统文化、认同彼此同根同源的纽带。

  解放周末:真正传承下来的活文化,是发自内心的,无需多言,大家就能领会。

  冯骥才:只有进入人的心里,进入民族性格里,进入所有人的集体记忆里的东西,才是一个民族真正拥有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必须保护、珍视。

  观察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是否有文化,主要看它是否有一种精神立在那里。穷,没关系,只要这种精神在,一个民族就不会倒。如果丧失了这种精神,只知道盲目跟风走,那么社会再富裕,它的发展也堪忧。现在,我们的文明还在,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记忆还在。现在保护,是最后的机会,还来得及。

  文/龚丹韵  来源:解放周末 2015-03-06 15:32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