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郭伟峰:中评社的智库媒体概念与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21-02-18 00:06:02  


 
  二、中评社智库媒体的特点及作用

  与内地的称呼不同,中评社的自定义是智库媒体,其实意思差不多,就是智库与媒体融合在一起的意思。

  1、中评社是自带“智库基因”的智库媒体。中评社构建智库媒体的概念,与内地的新风气新潮流无关,纯属自我发展的需要,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因为自《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1月创办伊始,就已经拥有智库媒体概念,甚至带有智库基因了。2004年创办的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承担了各大学、各智库的学术论著出版任务,也是为智库研究服务的。根据统计,出版社成立至今,已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社科院、上海东亚研究所、北京大学、福建社科院、厦门大学、福建省亚太经济研究所、福建省亚洲问题研究所、山东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科联、广州市社科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华侨华人硏究会、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等出版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密切了中评社与各方学者专家的关系,深耕在智库思想的土壤之中。而2005年创办的中国评论通讯社,为智库服务的基本思路没有大的变化,就是要藉助大众媒体与互联网模式,更好地传播智库观点。经过14年之久的积累,我们已经完全拥有自行生产更多的智库产品的信心与能力,于是在2012年正式成立中评智库基金会,这是一家致力国家统一理论创新的思想智库,也是具有大数据思维及能力的网络智库,更重要的是,其与中评社互为呼应,构成了新型的智库媒体。在2012年,能够以智库媒体来称呼的,无论是在内地还是在香港,为数罕见,中评社应该是先行者。所以,与大多数先有观念,才有实践的内地媒体智库不同,中评智库是以实践为主、在实践中创新成长的产物。我们的实践体会是:智库媒体,不是一念之下、一声令下就能建立起来的,务必在长期的实践中实现转型与升级。否则,油是油、水是水,智库与媒体不可能融合得起来。

  2、中评社是以智能化引领智库研究的媒体。中评社作为智库媒体,首先要做到的是保留与夯实传统智库形态的基础,中评智库拥有自己的出版物、出版社,并与两岸及港澳、美国、韩国、日本200多家智库签约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中评智库突出了数据领先战略,以技术为引领,创办数据库,对涉及两岸关系、香港问题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智能分析。同时进一步通过推进媒体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把大数据思维转移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来,以提升自己在两岸及港澳舆论场的传播效率。中评社与中评智库协力发展之后,出现了三个新特点:一是找到了以大数据为主的智库研究新方法,获得了更为精准的衡量标准,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二是创造了新的智库观点传播理论体系,使得中评社的新闻更具分量,更具影响力。三是因为智库媒体言之有物,又可以通过公开传播引发舆论持续不断地参与,所以能在更深入的程度影响有关方面的决策,甚至成为了政府决策之前的观点讨论平台、意见汇聚空间,其影响力超过了一般的智库的内部建议。

  3、中评社在两岸关系领域拥有领先的思想创新能力。无论是什么形态的媒体智库,或者是智库媒体,都必须有自己的拿手好戏,也就是自己的研究特长,要有独特的理论创新能力,而且要通过实践的有效检验。中评社从研究汪道涵的“共同缔造论”起步,持续为两岸关系发展出谋献策。在江泽民、胡锦涛领导的时代,中评社关于在和平与统一之间找发展的论述非常密集,终于形成体系,为和平发展方针的提出以及实施,作出了智库媒体的独特贡献。比如,我在2005年9月的《中国评论》月刊撰文提出了两岸已经出现了和解期的迹象与特征,如果抓住机会,估计2008年能成功进入和解期。于是,中评社广泛采集了两岸各界有识之士的观点建议,为两岸进入和平期鼓而呼,并且参与构建了有特色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架构。历史发展果然如此,2008年马英九国民党执政,两岸关系进入了8年的和平发展时代。在两岸关系最危险的关头,冷静判断趋势,提出扭转颓势的理论或主张,这是中评社智库媒体的成功实践。数以千计的两岸及港澳、海外专家学者在中评智库这个平台上,坦诚相见,积极贡献思想智慧,这是中评智库得以形成两岸和解智慧的力量、得以为两岸关系发展作出智库媒体的独特贡献的最主要原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