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郭伟峰:中评社如何应对“后真相”时代?

http://www.CRNTT.com   2021-05-12 00:02:42  


 
  直到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和美国特朗普上台两大事件促使“后真相”一词迅速走红,使用频度增长了2000%,而特朗普被认为是“后真相”时代的代表性人物,虽然他经常攻击一些主流媒体报道“假新闻”,但似乎他本人也并不在意什么是真实的,他的选民也不在意(张之琪,2017)。2016年11月,《牛津词典》将“post-truth”评为英语世界其年度热词,揭示了社交媒体时代情感比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现象。对此,牛津词典总裁卡斯帕·格拉思沃尔解释道,过去的2016年被极具争议性的政治和社会舆论主导,“后真相”当选2016年度热词并不意外。经由《牛津词典》热词评选的发酵与推波助澜,“后真相”迅速成为热点议题。围绕“后真相”现象,域外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政治选举中的公共舆论、社交媒体、新闻伦理等方面。亚当·库哈尔斯基(Adam Kucharski)通过分析社交媒体的技术特点发现,“后真相”时代的虚假新闻和“回音室”效应有关(Kucharski,2016);梅雷迪思·莱文(Meredith Levine)主张藉鉴心理学通行的“金水法则”来规范“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伦理(Levine,2017);尤恩·斯皮德与罗素·曼尼恩(Ewen Speed & Russell Mannion,2017)视“后真相”为民粹主义运动,指出“后真相”政治尝试利用社交媒体作为喉舌,通过制造“假新闻”来煽动恐惧和仇恨的“他者”(Speed & Mannion,2017);曼纽尔·阿里亚斯-马尔多纳多(Manuel Arias-Maldonado)指出社交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情感驱动的平台,促进人们建构了志同道合的“道德部落”,改变了政治行动者和公民的相互联系(Arias-Maldonado,2017)。①由此可见,“后真相”的出现,惊动了西方,也惊动了东方,已经成为全球政界、学界及传媒界不能不面对的棘手问题。

  还有专家分析指出:“后真相”一词原本用来形容一种不正常的舆论生态,指的是媒体传播主要起到的是煽动情感、强化偏见的作用,其所产生的影响超过了客观事实对人们的影响,人们只在意情绪或主张,而不管事实和道理。在2016年以后,有西方学者提出,传统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奉为圭臬的“真相”已经衰落,逐渐失去了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西方社会已进入“后真相时代”。事实和真相的虚无化为秉持极端立场的政治人物操控民意提供了外部条件,他们仅仅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对事实进行重新包装,隐蔽地设置观点性而非事实性议题,由此放大和强化某种情绪或偏见。②

  从上述介绍来看,“后真相”不算是正面的词汇,其中突出的负面内涵在于:其一,与假新闻紧密连接。其二,与情绪化紧密连接。其三,与去真相化紧密连接。“后真相”从概念到实践,再到代表人物特朗普的出现,最终完成了影响政治、颠覆政权的舆论力量的转型。这个时候,任何无视“后真相”的结构与作用者,都是非常不智的。“后真相”时代的降临,更会导致社交媒体的无序与传统媒体的无力,真相或者会永远退出新闻传播,如是,“后真相”则为人类社会的巨大祸害。

  2.“后真相”时代强烈的冲击导致受众心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有专家分析指出:“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信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在这个时代下,广大公众还是愿意相信真相的存在,但是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却不像以往那么执着,公众更愿意相信和追寻那些在情感及立场上能够引发其共鸣的事件。而很多新闻也开始侧重对公众情绪的引导,更加注重新闻的故事化。广大民众愈发地感觉到,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由谁来说。大家只支持与自己意见、情感和态度相一致的观点。人们开始更关注某件事件的立场和观点,事实真相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在对事实进行拆分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小部分事实带来的情感足够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同时也能左右我们的观点、态度和立场,部分事实的发展对人们获取信息形成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催生谣言的兴起和泛滥。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