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台湾问题 如何由“势”而观

http://www.CRNTT.com   2022-08-29 00:08:29  


 
  认知框架根植于思维模式之中,深受社会化进程的沾染。一定的文化社会化进程,会造就一定导向的思维模式的生养。各自文化均内涵一定的内部共通的思维模式,构成为思维进程确立基石的范畴,并主要体现在分析的概念本身。这种范畴形成一种机制,依据功能系统而起作用,并深刻影响认知框架的确立与形成。而在西方的共通思维模式而言,强调一种由对立与相联形成机制的模式,这种对立与相联是建立在对事物与现象认知,基于深刻分裂的体认与把握之上:从现象与本质的分裂,方法论与本体论的分裂,自然与社会的分裂,到语言与存在的分裂,其惯用分裂的观照探查事物与现象,以分析性概念的提炼与逻辑可化约推论的导出为宗旨,力图在对立与相联的总知性形式中达到诠释与理解,典型的范畴体系诸如:方法到目的、或是原因到结果,汲汲于问题意识与逻辑一致,在涉台问题的研究亦是如此,诸如统一问题研究,执著于方法的目的性可欲性评估、效用合理性审视等等。此种问题意识的范式,往往不容易达成对于全局的整体性理解,它基于其分裂性的思维预设,往往偏向于独一、超越的极端化,而非相互依附的相互性。既有主流的认知框架都不可避免带有至少两个缺陷:第一是追求的逻辑可化约的完满一致性,不能同具体现实的缺陷性相适应,逻辑一致的处理倾向容易导致理解的极端化;第二是以分裂的思维处理与运用事物,不能兼顾静态的观点与动态的观点,而现实往往是既有的亦是生成的,是静的呈现与活的发展的统一,分裂的思维进程本质容易导致理解的偏狭化。既有主流的认知框架,对于涉台问题的分析与定性,则或是极端化的悲观与乐观,或是不能全局性的把握事物与现象的整体性面貌与历史性进程,存在一定的认知框架局限性,诉求新的范式理解以达到认知意义的反济。

  如何采取新的认知框架进路,达致对于问题的认知意义反济,美学理论中“后退的效果与美学的缩小”可资为用。一位中国画论作者指出,观看山水时,太靠近则看不见它们的轮廓;反之,越往后退,瞳眸则越能收尽画上的高山流水。这好比张开一匹素绢,使画像远远地照映,如此一来,最峻伟的高山也会被框于方寸之内。“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对于画家的探查而言,就近检视局部细节时,无法看得清楚那推动线条的交错、凸起或停止的力量。祗有从远处观看整体时,在对比之下,这些线条形状内在的力量才显得出来。有了距离,观者不仅可以理会一幅更辽阔的山水,还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去欣赏它;因为那山水好像已经脱离了本质之外的混浊而沉淀下来,重新回到单纯独一的动作,那赋予它形状而得以存在的动作。“后退的效果与美学的缩小”助益于呈现事物的整体面貌,展现事物本身眼不能见的气势向度,而合适的适应于“后退与缩小”的知性形式与认知概念,在于“势”的范式。

  所谓“势”的概念絶对是普遍通行的,它与世界的进程有关,也与人类的各种活动有关;它既涉及自然层面也涉及技术层面。虽然势的模式放之天下皆通,但是我们总是从个别的表现来慎重地理解它。因为在事情开始时,情势就是关键所在,而且每一个情况里、每一个时刻里,情势都有所不同,它不停地变化,所以在每一个情况中支配现实的趋势也必然是独一无二的,絶不会重复发生。“实况”永远不会固定下来,因此能逃离既定的框架。正是这样的情势使现实之所以成为现实。“势”的范式的本质,是对于前述“分裂与联系”思维的反动,要旨在于“一体与运动”,事物的现况、历史与未来是一体的,事物的本质、现象与原因是一体的,而事物本身是生成性处在变动之中,这种变动亦是同过去、当下呈现一体性的因而可以作为必然性加以把握,但变动与生成本身是偶然性的标识,因而它是跨越必然与偶然、现况与未来、状态与生成的概念。“势”的范式,对于既有的“目的-方法”与“原因-结果”的范式,会是一次认知意义的反济,助益于在“势”的视野下,将现况的把握与未来趋向的理解联系在一起,助益于涉台问题视野更高、视野更广的理解,摆脱当下现实事件的零碎与堆砌,达成在“势”的历史进程中对事物的全面性与整体性把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