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汪辜会谈历史地位与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23-04-24 00:08:00  


 
  (一)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得到包括台湾民众在内两岸民众的广泛支持。这是“汪辜会谈”得以举行的重要政策因素。“一国两制”是一种制度创新,和平统一既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也是两岸民众共同努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问题上是怀有诚意的。①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政府就提出“和平统一”的主张,“一国两制”的雏形就在1960年5月由毛主席、周恩来所提出的“一纲四目”之中。②虽然没有得到台湾方面明确回应,但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友好态度和善意得到初步展现。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向台湾同胞致以亲切问候和祝贺,提出考虑现实情况,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各界人士意见。而台湾各界人士也纷纷抒发怀乡思旧之情,热烈盼望早日回归祖国怀抱。为尽快改变两岸民间往来断绝的情况,大陆方面建议海峡两岸尽快实现“三通四流”,即通航、通邮、通商以及进行经济、科学、文化、体育等方面交流。1987年11月,蒋经国开放台湾民众经第三地赴大陆探亲,打破了两岸长达38年隔阂状态,为两岸经商、求学、交往提供契机,两岸民间接触由此出现转折。

  事实证明,两岸的接触是必然的。虽然台当局大体上仍然推行蒋经国“三不”政策,但以老兵探亲为突破口、以“华航货机事件”为契机,“三不”政策开始松动。随着两岸交流增多,为处理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两岸成立代表公权力机构的民间组织开展交往成为必然。

  (二)台湾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为台湾“出口导向经济”提供了大陆这个巨大市场。这是“汪辜会谈”得以实现的经济背景。在“农业培植工业”、“进口替代工业”等政策下,以“美援”作为外部因素,奠定了台湾“出口扩张”的经济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倾向明显,贸易保护主义之风盛行,激烈的经济竞争使得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台湾面临挑战和压力。寻找新的市场以实现稳定出口,保证台湾经济较少受到区域化和保护主义的影响成为台当局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大陆改革开放后逐步加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庞大的市场吸引世界各国来华投资,开拓自己在中国大陆的商业版图。为了争取更多利益,借助两岸地缘和语言文化优势,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寻找更大市场,台资企业投资大陆,两岸经贸关系就此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与两岸政治关系发展不同,两岸经济贸易关系发展十分迅速。从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到1987年台湾同胞被允许到大陆探亲,经贸往来愈加频繁。正是这持续升温的经贸关系成为“汪辜会谈”得以实现的重要经济因素。

  (三)“九二共识”的达成为“汪辜会谈”的实现奠定了共同的政治基础。这是“汪辜会谈”得以实现的政治条件。“没有九二共识,就没有汪辜会谈”。早在1990年,为解决两岸人员往来产生具体问题,台湾当局在各方压力下,成立海基会,接受台湾当局委托,与大陆方面协商处理涉及公权力的两岸事务。同时,大陆方面基于一个中国原则,在1991年成立相应机构——海峡两岸交流协会,以推动海峡两岸交往。相互对口的海协会与海基会,在经过数次工作性商谈后,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问题求同存异,达成一致意见,于1992年正式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③。正是“九二共识”的达成,顺利解决了海协会与海基会交流交往的共同政治基础,从而为两会最高领导人的会晤创造了条件,奠定了政治基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