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十二五发展小城镇还是大城市?

http://www.CRNTT.com   2010-10-15 08:42:29  


 
  限制政策导致的城市规模过小、大城市过少,对经济发展不利。国际经济学界对此有一致的认识。当前在城市化政策方面,需要吸取以前政策得失,避免重复过去走过的弯路。

  小城镇不能替代大城市发展

  城市化是所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都经历了大城市主导城市化发展的过程,而且通常各国都会形成一个或几个大都市圈作为经济和人口的核心区。这种情况近年来还在持续。

  2005年,美国全国43%的人口、日本48%的人口居住在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而且都比1990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加拿大的该比例是44%,比1990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澳大利亚更高达60%。发达国家中,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欧洲国家的这一比例相对较低,法国22%,英国26%。而在中国,2005年只达到18%。即使未来这一比例提高一倍,仍显着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

  人口和经济活动自然向大城市集中,原因在于城市的规模收益(或称聚集效应)。这来自人口和产业集中导致的市场规模扩大、运输成本节约、土地的更有效利用、产业配套能力的增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完善,以及技术、知识、信息传递、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而这些效应的形成,都需要有相当的城市规模。

  笔者和夏小林1999年的一篇论文,使用中国666个城市的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发现,处在一个广泛规模区间的绝大部分城市,其聚集效应能抵消人口和产业集中带来的交通、居住、环境等外部成本,具有正的净规模收益(或净聚集效应)。其中规模在100万~400万人的大城市,净规模收益最高,达到城市GDP的17%~19%;在超过这个规模区间后逐渐递减。而规模小于10万人的城市,无法发现净规模收益。2006年,两位美国城市经济学家(Au and Henderson)同样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中国数据,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他们还发现,中国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大致在250万~380万人之间,如果中国地级市的平均规模提高一倍,能够使其单位劳动力的实际产出增长20%~35%。

  中国的经验证明,凡发展得好的小城镇,几乎无例外地位于大城市圈或其辐射范围内。全国的“百强镇”,90%以上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这两个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形成了以超大城市为核心,以几个百万人以上大城市为主干的大都市带。没有这样的条件,孤立的小城镇很难发展起来,也难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